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公募基金會籌資的“中國特色”

  • 發佈時間:2015-01-13 00:31:4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希望公益籌款能構建一個項目、工具、機構、捐贈者有機結合的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的狀態。在公益領域內,NGO也好,第三方支援機構也好,每個人每一家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籌款過程中有協作、有分工,共同實現中國公益籌款的大進步

  在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國非公募基金會籌款壓力較大,甚至有基金會迫於資金壓力,開始考慮轉型。

  在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過程中,是否所有基金會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存在同樣的危機感?針對籌資上的尷尬困境,是否尚存表現優良的基金會和機構,它們又有哪些有效的策略與變革?

  在日前結束的第六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年會上,平行論壇“非公募基金會籌資的‘中國特色’”對我國非公募基金會的籌資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討。

  “跨界”創造公益籌款新契機

  2014年,公益籌款出現了很多新的形式,比如運動籌款活動,比如線上眾籌等等。我們將目光聚集到具體公益項目,會發現成功的公益籌款項目有個共同點:跨界。

  以論壇上眾籌網公益頻道負責人張舒講述的山西省永和縣副縣長程萬軍眾籌為例:永和縣盛産核桃,可是交通不便,程萬軍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口扶貧幹部被派到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任職,擔任永和縣副縣長。“作為挂職扶貧幹部,我第一個想法是通過農業眾籌幫助鄉親們開拓銷路,讓農民增收的同時也讓大家吃到放心的原生態、高品質的好核桃。另外,在走訪中我發現永和城鎮幼兒園基礎條件比較艱苦,孩子們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給我很大的觸動,閱讀是讓孩子們增添快樂、啟迪夢想的最好方式,我想幫助孩子們捐建一所圓夢圖書屋。”程萬軍説。賣核桃,建圖書屋,程萬軍要借助新媒體思維,利用網路,既幫助農民增收,又圓孩子夢。程萬軍的目標是籌集15萬元。至2014年11月13日該項目結束,共籌資金866675元,完成目標578%,完成情況大大超出預期。

  這個項目最初的訴求是將當地特産核桃賣出,用籌集到的資金為當地孩子們建一個書屋。加入跨界意識後,這個項目最終呈現的是將公益、農業、旅遊組合在一起,不僅完成了項目出發時的任務,還連帶為當地旅遊帶來契機。

  在網際網路時代,資源整合與分享是很重要的意識。跨界,則是一種資源融合的有效方式。無論線上上平臺還是線下活動裏,調動多方資源共同發力都産生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公益可能和科技、設計、藝術相結合。具體到成功案例,像P2P金融幫助公益組織籌款;科技界熱心參與冰桶挑戰;設計師藝術家産出公益作品等。

  在一個以創新為時尚的時代,跨界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如何跨出界,跨好界,形成1+1>2的作用是公益人們該思考的問題。

  粉絲經濟助推公益籌款大發展

  回顧2014年,中國公益圈誕生了太多我們一年前從未見過、甚至不敢想過的籌款形式、名詞、概念,而其中很多最耀眼的事件都是基金會順應、利用大互聯時代得到的成果。

  論壇籌辦方匯集公益界同仁從數以萬計的2014年公益界熱門事件中選出了3個最受人關注,影響深遠的事件,“冰桶挑戰”、“善行者”運動籌款和籌款新工具“眾籌網”公益頻道。當天的論壇邀請到3個事件的操盤手來分享熱門事件背後的故事。

  一桶冰水激起了公益行業的大水花。在新浪微網志上,冰桶挑戰由最初的社交遊戲演變為一場加入公益元素的網際網路公益熱門事件。

  新浪微公益新媒體傳播經理余哲表示:“對新浪微公益來説籌款跟傳播是分不開的,跟我們工作結合最緊密就是熱點傳播來帶動籌款,熱點傳播其實還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傳統意義上一些社會新聞由媒體報道出來形成一個熱點,然後大家進行捐款,這種傳播籌款的效果比較快,但是傳播起來品牌效應比較弱一些。另一方面就是主動策劃的熱點傳播項目,比如説像‘冰桶挑戰’‘微笑挑戰’等等,我們用這種方式帶動大眾的捐款。過去,公益機構在策劃活動時總是先想要和項目結合。在冰桶挑戰之後,我們可以嘗試換一個思路,先考慮什麼玩法有趣,對大眾有吸引力,再把公益元素融入其中。”

  中國的冰桶挑戰首先由科技界、IT界知名人士參與,在微網志傳播過程中逐步擴散到明星群體。經由明星的參加,冰桶挑戰迅速達到高潮,吸引到大量粉絲參加互動和轉發。在此,我們可以對粉絲群體的強大力量窺見一斑。

  “粉絲經濟”是近年來新興的説法,公益領域也逐漸達成共識。2014年一個新型的網際網路公益籌款工具很是吸睛,眾籌網的公益眾籌頻道。眾籌,作為一個新概念,吸引了不少網民的關注。當公益遇到眾籌,如何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張舒説:“我們希望每一個公益組織負責人在策劃項目的時候都有粉絲運營的意識。”安利基金會秘書長彭翔對公益組織要有粉絲運營意識很贊同,與張舒在對粉絲的認識上不謀而合:“今天的很多粉絲是我的行銷夥伴,明天就可能是喜歡我這個項目的社會公眾,眾多粉絲的支援是一個基金會未來發展籌款的基礎和基石。”

  關於粉絲運營,2014年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活動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善行者”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一項公益和健康相結合的大型戶外公益徒步活動,這是內地首場百公里公益徒步活動。“善行者”鼓勵大家4人組成一隊,日夜兼程共同克服困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50公里或100公里徒步挑戰,以“每一步都會帶來改變”的信念,動員身邊的人以實際行動支援公益,助力貧困地區兒童全面發展。“善行者”活動有1044支隊伍報名,450支隊伍入選,公眾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對此,活動的策劃者之一韋丹丹表示網際網路時代口碑傳播很重要,在一次活動後調動參與者成為傳播使者、募款大使對機構籌款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回到公益初心,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想法是人人可公益。看到今年善行者活動的效果,接下來他們希望能把“善行者”做成一年一度的公益嘉年華,打造成扶貧基金會的品牌活動,讓更多人成為公益參與者大軍中的一員。

  多方打造公益籌款和諧環境

  在討論中,大家不斷提到公益是一種習慣,捐贈也是一種習慣。在移動大互聯時代,讓更多人有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才有理念轉變的機會,才有讓大眾把理念轉變成行動的可能。面對越來越多的新型手段和工具,公益籌款的機遇多了,出路多了,隨之而來的也有挑戰,包括資源的、成本的。

  在現階段,公益籌款不能太過關注數字和金額,更重要的是為公眾製造更多的參與機會,關注捐贈者的感受和體驗。在籌款進行之前,機構要懂得細分市場,即首先要搞清楚項目面對的公眾指的是誰。針對不同的群體有針對性的設計籌款項目,讓捐贈者們和項目之間相匹配,再結合上面提到的“技巧”實際運作。

  另外,在公益籌款過程中,無論是基金會還是捐款人,都應謹防公益詐騙。公益機構的官方微信公眾賬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倣冒,一些非法組織和個人便披著慈善的外衣招搖撞騙,他們在牟利的同時也在無情地摧殘著社會公眾的愛心。而時下也不乏一些編制了種種博得外人同情的“慘事”或者虛假公益項目去籌得慈善組織捐款的個人和機構,這就要求法律與時俱進,對“公益詐騙”如何定罪應該有一個明確而權威的説法。

  希望公益籌款能構建一個項目、工具、機構、捐贈者有機結合的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的狀態。在公益領域內,NGO也好,第三方支援機構也好,每個人每一家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籌款過程中有協作、有分工,共同實現中國公益籌款的大進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