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不是存款替代品 但剛性兌付難打破
- 發佈時間:2015-01-09 15:46: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北京1月9日消息(記者初日)在存款利率管制和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産品成了不少居民的投資首選,認為有銀行信用做背書非常穩妥。但中誠信國際昨天(8號)發佈的分析報告顯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的風險其實是銀行承擔了。隨著理財産品資金規模的增長,銀行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相比定期存款,利率高了好幾個點的銀行理財産品頗受老百姓歡迎。
投資者:我一般買非保本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利率高,銀行的工作人員和我們説基本是沒有風險的,至於錢投到哪去,理財經理也沒向我們主動提示過,在我們心目中買了這個就是相信銀行。
有這種想法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數據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募集理財資金就超過49萬億元。一些銀行把理財産品當做存款替代品經營,而剛性兌付的風險由銀行承擔,也就是説不管賠賺,都要返還投資者本金和收益。
但中誠信國際總裁助理黃燦説,銀行理財業務大部分是債權類直接融資,風險難以避免。黃燦用資産管理産品舉例。
黃燦:資産管理計劃,它是證券公司發的一種。投一個項目,比如説房地産,有嚴格控制不能新增,但銀行借證券公司資管産品的通道,再用理財投資管産品,你説這個鏈條有多長啊。
銀行理財業務在銀行表外核算,可以游離在現有監管指標之外,不受存貸比等指標限制。監管層意識到風險,2014年末就醞釀出臺《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試圖從根本上解決銀行理財業務的剛性兌付問題,其中核心內容是推動銀行理財産品逐步向凈值型産品轉型。
凈值型理財産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沒有預期收益,實際用戶獲得的收益與産品凈值有關。
但黃燦認為,銀行理財産品向凈值型産品轉型還面臨很大困難。
黃燦:基本上90%多不是凈值型的,那轉凈值型資訊披露要做到,還有凈值每天都要估值,而且現在也沒託管,銀行理財託管在自己銀行,也沒有第三方審計,那你出來一個凈值別人認嗎?如果不認肯定找你扯皮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