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貧困縣為何競相“摘帽”

  • 發佈時間:2015-01-09 05:59: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圖 貴州省正安縣桴焉鄉屬於高山鄉鎮,近幾年他們利用高山冷涼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生態茶園,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圖為扶貧幹部正在坪生村茶園查看茶樹長勢。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下圖 貴州省正安縣利用本地獨有的方竹筍資源,扶持方竹筍種植、加工業,帶動了全縣7個鄉鎮一萬多個農戶脫貧致富。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致讀者 帶著新年的美好祝願,全新改版後的“一線調查”版今天和讀者正式見面。“一線調查”版始於2014年經濟日報重點打造的“調研”版。新的一年,我們在繼續深入一線調研、探尋和解讀經濟領域各地各部門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還將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新聞熱點調查、爭議性話題事實還原。與此同時,我們還將不斷改革創新,美化版面,清新文風,為讀者提供更多“接地氣”的“中國好文字”,回報千千萬萬讀者的相伴相攜。敬請關注。

  多年來,由於貧困縣在國家政策層面傾斜多,我國貧困縣數目只增不減,這就大幅增加了國家扶貧負擔,使大量扶貧資金不能真正用到最急需的地方。貧困縣不願摘貧困帽、富裕縣爭當貧困縣,是當前全國扶貧工作一大困局。

  近日,貴州省扶貧辦主任工作會議在貴陽召開。《經濟日報》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2014年貴州省又有8個縣、95個鄉成功“減貧摘帽”,減貧人口達150萬。據統計,2011年至2014年,貴州已有22個貧困縣主動退出貧困縣系列,貴州成為目前在全國率先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並取得初步成效的省份。

  為何在相對欠發達的中部省份貴州,貧困縣紛紛主動申請“摘帽”?請看本報記者來自貴州基層一線的調研。

  昔日也戀“貧困帽”

  以貴州省正安縣為例,如果戴著貧困縣的帽子,每年僅扶貧資金就有5000多萬元,轉移支付也比別的縣多4000多萬元。實惠多,當然摘帽的難度也就大

  冬日的貴州大山,依然滿眼翠綠。隆隆的機器轟鳴聲裏,一線新辟的路基在層巒疊嶂之間直伸向遠方。這是正在緊張施工中的習水至正安縣高速公路。線路總長110公里,全部修建在落差劇烈的陡坡、峽谷上。據遵義市交通運輸部門介紹,因地質條件複雜,溝壑較多,正安至習水高速公路橋隧比例達45%,每公里平均造價1.09億元。

  “在平原地區修高速公路,兩三千萬元就能修一公里。在我們貴州,每公里花上億元是常事。好東西運不出去,想不窮都難。”正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王志骨説。

  貴州地處西南高原山地,石多田少,山高路難,自古民生艱難,因而,貧困縣出奇地多。全省88個縣市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就佔了50個。

  對此,兼任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的陳敏爾省長則看得更深。他認為,貴州貧困人口絕對數、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比重、貧困發生率均居全國第一,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歷史欠賬多,雖然有經濟、地理、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觀原因,但也有“等靠要”、惰性強的思想認識上的原因,還有事業心、責任感、危機感、能動性、執行力不強,以及對扶貧開發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等主觀原因。

  “像我們正安縣,如果戴著貧困縣的帽子,每年僅扶貧資金就有5000多萬元,轉移支付也比別的縣多4000多萬元。”主動在2013年摘掉貧困縣帽子的正安縣副縣長何祖華説。

  貧困縣的帽子只要戴著,就可以不斷地享受諸多實惠。實惠那麼多,難怪建立全國貧困縣退出機制很難!

  “與其他地方一樣,貴州2011年以前也存在貧困縣貪戀‘貧困帽’問題。”陳敏爾説。部分地方對扶貧開發認識發生了偏差,認為戴上“貧困帽”就冬暖夏涼,依賴性嚴重,不思進取,越扶貧越想保貧。

  地理環境的差別,加上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阻礙了貴州省扶貧開發工作更快、更好地發展——2010年,貴州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與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擴大到11075元,與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差距擴大到2814元,與西部省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差距擴大到900元以上。貴州3個自治州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與全國30個自治州平均水準比,差距擴大到500元以上。

  長此以往,怎麼得了!於是,2011年春,貴州省委提出:完善扶貧開發激勵機制,研究制定“摘帽不摘政策”的辦法措施,鼓勵有條件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步伐,切實解決在扶貧工作中的“等、靠、要”問題,讓“減貧摘帽”是最大政績的思想成為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主流。

  列出“摘帽”時間表

  2011年,貴州制定了全省“減貧摘帽”總體規劃,實行貧困縣退出倒逼機制。這一機制推動了當地幹部自加壓力,主動減貧摘帽

  何祖華説,2013年初,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正安縣向上級提出申請,要求在2013年摘掉貧困縣帽子。這一年,和正安縣一起提出“減貧摘帽”申請的還有另外5個縣。實際上,在此之前的2011年,貴州省就已有3個縣主動申請並成功“減貧摘帽”。

  原來,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2011年3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攻堅步伐進行獎勵的意見》,強調把扶貧脫貧作為全省“第一民生工程”,在對鰥寡孤獨、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給予長期社會救助的同時,積極鼓勵各地“敢於摘帽惠民生,敢於摘帽抓産業,敢於摘帽促發展,敢於摘帽奔小康”,“鼓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減貧摘帽,舉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文件擬定了全省“減貧摘帽”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按照“量力而行、自加壓力、先難後易、分階段達標”的原則,從省情出發,到2015年,實現3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500個貧困鄉“摘帽”,貧困人口比2010年減少一半;到2018年,剩餘的2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934個貧困鄉全部“摘帽”;2018年至2020年,鞏固、提升全省“減貧摘帽”成果,確保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同時,貴州省針對貧困縣和貧困鄉鎮,量身定做了細化標準: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2010年全省貧困發生率33.4%為基數,以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要求每年貧困發生率必須下降3.3個百分點,同時按6:4的權重考核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每人平均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兩項指標。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以2010年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153元為基點,參照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準,2011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按10%增幅計算,當年考核標準為3468元。2012年至2018年,則按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日消費1.5美元(匯率按6.7)計算為3688元(2011年不變價)並執行到2018年。每人平均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考核標準以全省當年每人平均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為基數進行計算。

  貧困鄉“減貧摘帽”標準則是:在確保貧困發生率每年下降3.3個百分點以上的基礎上,考核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一項指標,具體考核標準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考核標準執行。“貧困縣退出倒逼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不如自加壓力,主動減貧摘帽。”何祖華這樣解釋正安縣主動申請摘帽的動機。

  摘帽子不摘政策

  貧困縣的帽子摘了,但扶持政策保持不變,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總量原則上以其前3年常規總量為基數,按10%的增幅逐年遞增

  公佈“摘帽”時間表的2011年,就有盤縣、施秉、興仁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動申請“減貧摘帽”,並順利通過考核驗收,開全國貧困縣退出之先河。2012年至2013年,貴州又有1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宣佈成功“減貧摘帽”。

  正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張濤認為,貧困縣從不願“摘帽”,到踴躍“摘帽”,是因為摘帽不摘政策。“去年主動‘摘帽’後,上級對正安縣的扶持力度非但沒有減,而且加大了很多。原有扶貧政策繼續享受,每年還可以拿到1000萬元的‘摘帽’獎。另外,為幫助鞏固減貧成果,今年省裏額外撥了500萬元,市裏又給了1000萬元。”

  原來,貴州省對成功“減貧摘帽”的貧困縣,承諾“摘帽不摘政策”,並額外給予獎勵、扶持。據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葉韜介紹,“摘帽不摘政策”是指原有扶持政策保持不變,並且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總量原則上以其前3年常規總量為基數,按10%的增幅逐年遞增。

  額外獎勵包括“摘帽獎勵”和“減貧獎勵”:對實現“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從其“摘帽”當年起至2018年,每年給予100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獎勵。屬於省定經濟強縣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摘帽”當年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同上年比,年度減貧人口比例分別達50%、40%和30%的,當年度一次性對應獎勵項目資金500萬元、400萬元和300萬元。

  不僅貧困縣減貧“摘帽”有獎,貧困鄉減貧“摘帽”也有獎。正安縣桴焉鄉副鄉長黃志丹説,一類、二類、三類貧困鄉鎮如期或提前“摘帽”的,從“摘帽”當年起至2018年,安排到鄉的財政扶貧資金總量,原則上以10%的增幅逐年遞增,並每年另行對應獎勵項目資金100萬元、50萬元和20萬元。一類貧困鄉減貧人口比例達50%、40%和30%的,當年度一次性對應獎勵項目資金50萬元、30萬元和10萬元。二類、三類貧困鄉按其實際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一次性給予項目資金獎勵。

  此外,按照相關政策,對基層黨組織也有獎勵。《貴州省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攻堅步伐進行獎勵的實施辦法》規定,對如期或提前“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鄉黨政班子,“摘帽”當年分別一次性獎勵項目資金50萬元和10萬元。

  “獎勵資金從省級財政預算中專門安排。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仍主要用於産業扶貧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工作。各地根據自身財力情況,同步安排項目獎勵資金。”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政策法規處處長余歡説。

  正向激勵見成效

  政策對路,嘗試摘帽的也就多了起來,好政策切實激發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幹勁。貴州組織的隨機抽查更讓脫貧成果得到了有力驗證

  正安縣桴焉鄉坪生村村民張毅家門前,茶樹吐綠,一望無際。坪生村離縣城60多裏,地處高山,終年雲霧繚繞,氣候溫涼,盛夏晚上睡覺也要蓋薄被,種糧長不好,出門行路難。以前,村民習慣了頂著窮帽子,不少男人30多歲還娶不上媳婦。村黨支部書記廖正喜説,“2011年省裏鼓勵減貧摘帽後,全村群眾開動腦筋,想出揚長避短、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茶園和生態避暑度假遊的致富路子。”

  如今,坪生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避暑旅遊勝地。村民辦起家庭度假旅館,紛紛發家致富。36歲的村民張毅,去年一年就掙了5萬元。現在,桴焉鄉各村都組建了鄉村旅遊協會,集鎮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通過片區優勢互補,成功實現了同步減貧。

  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政策法規處趙孝捷説,貴州省委列出“摘帽”時間表後,各地紛紛列出了自己的“減貧摘帽”時間表,扶貧局面為之一新。2011年至2012年原本計劃6個國家級貧困縣、134個貧困鄉鎮摘帽,實際上有8個縣、194個貧困鄉鎮摘帽。

  正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有一座“減貧摘帽”攻堅指揮臺。説是指揮臺,其實只是小會議室一面壁報。壁報上匯總了全縣各鄉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有針對性地列出了減貧目標、減貧辦法、進度要求。類似的指揮臺、月報表,如今在貴州各貧困縣鄉都能見到。

  葉韜説,每年年初,貴州省委、省政府與各市州黨委、政府簽訂年度“減貧摘帽”目標考評責任書,並有完備的監督制度。各地將“減貧摘帽”任務分解、細化到人,按月通報。統計、扶貧部門將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統計臺賬延伸到貧困鄉。

  前不久,貴州省委督查室、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從“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資訊管理系統”中,隨機抽取了586戶貧困戶,入戶實地調查,核實考評數據。調查發現,2013年度申請“減貧摘帽”的6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72個貧困鄉鎮,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省定“摘帽”考核標準;2011年至2012年實現“減貧摘帽”的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94個貧困鄉鎮均復查合格。貴州貧困縣鄉退出機制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現實中存在一種現象,個別國家級貧困縣在脫貧之後不願意‘摘帽’,或者戴著貧困縣的‘帽子’炫富。目前,國家正考慮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退出機制實際上是導向問題。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程度,就必須退出貧困縣的行列,國務院扶貧辦正加緊研究。一些貧困縣不願意摘掉貧困帽,主要是擔心摘了貧困帽後,就不能再享受原有扶貧政策。貴州嘗試摘帽不摘政策,引導貧困縣主動摘帽,實行幾年來,效果很好,值得在全國推廣。”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