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車”服務進入計程車市場,利還是弊?

  • 發佈時間:2015-01-09 04:37:29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京滬等地相繼封殺“滴滴專車”,引發業界熱議——

  “專車”服務進入計程車市場,利還是弊?

  交通運輸部:鼓勵創新,但禁止私家車參與“專車”經營

  □本報記者 金梁

  2014年下半年,打車軟體市場的硝煙還未散,升級的“專車”服務便火了起來,其中有快的打車旗下的“一號專車”、滴滴打車旗下的“滴滴專車”,以及剛從國外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Uber(優步)。

  據了解,“易到用車”、“神舟租車”也都有意加入“專車”市場。

  一個“專車”訂單,有專用司機到府接送,價格雖説要高一些,但仍有大量的消費群體存在。相比之前打車軟體“火拼”時投入大量補貼,“專車”的盈利模式更為明確,因此,各路企業紛紛加入“專車”市場。

  麻煩開始來了。去年12月,上海有關部門把“滴滴專車”定性為“黑車”,打響了封殺“專車”的第一槍;進入2015年1月,瀋陽、濟南等城市也紛紛出手圍剿;近日,北京也首次公開認定“專車”有非法運營之嫌,如認定為黑車,可罰2萬元。

  到底是管理部門不接受創新事物,監管太嚴,還是“專車”服務本身就有問題?矛盾焦點都集中到了成為“專車”的門檻上。

  記者在採訪各家企業時,他們都表示自己是“1+1+1”的模式,以顯示自己正規,即登記註冊過的平臺發佈資訊;由租賃企業提供汽車;第三方企業提供司機。

  但事實上,儘管各家企業極力否認,但私家車變身“專車”的現象,在記者採訪中屢見不鮮。

  有車、有駕照、有保險就能應聘

  近日,記者在Uber的官網看到一個招聘司機的頁面,分三個類別招人。其中的UberX系列,招聘內容顯示:至少21周歲,具備個人運營執照以及個人汽車保險,即可註冊成為Uber的專車司機。

  另外,在智聯招聘網站,記者也看到了類似的招聘資訊,名為“Uber優步讓您的車輛成為創收神器”,招聘方是御駕(上海)網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記者在網上查詢後了解到,該公司正是Uber首站進入上海時註冊的企業。

  這則招聘廣告上寫著:“2014年2月,優步正式進入中國,目前用戶量增長迅速,供不應求,現誠招司機及車輛與我們合作。我們使用政府鼓勵的私家車拼車模式,政策上安全可靠。”

  介紹內容還包括:“在顧客旺盛時期,每一單的收入在30元左右,每小時可以做兩到三個單,效率最高的司機每週可接受70個單,進賬達6000—7000元,公司每週向你付款。”

  “也許您的車並不常開,卻放在家中白白折舊。我公司的商業模式可將閒置資源利用起來,讓您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上線。”

  記者的朋友徐先生,家有馬自達一輛,對於這樣的招聘資訊很感興趣。“‘專車’司機不需要固定時間上崗,空的時候去拉上幾單,可以賺點外塊。”

  於是,記者也嘗試性地進行了註冊應聘。三天后,記者就接到了杭州Uber方的培訓電話通知,對方要求第二天前往位於杭州世貿麗晶城的一個地方培訓,並需攜帶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汽車保險證明等。

  至於車輛是否屬於應徵者本人,對方表示並不重要,不論是親戚朋友的車,還是單位的車子,都並沒有關係。

  “整個培訓就一個多小時,然後就可以上崗了,主要就是教一下大家怎麼使用Uber司機端軟體。”對方在電話裏説。

  記者後來了解到,杭州Uber的辦事處正是在世貿麗晶城。

  各“專車”平臺否認雇用私家車主

  去年12月份,記者多次體驗打車軟體“專車”服務,包括“一號專車”、“滴滴專車”、Uber等多個專車軟體。在與司機的溝通交流中,記者發現,提供服務的司機大多是私家車車主,且車輛都屬於他們本人。

  “我是下班後出來拉拉活,只要在‘專車’客戶端一上線,等著系統派單就行。軟體方目前給的獎勵還是很多的。比如拉你這一單活在30元左右,軟體方還會再補貼我30—60元。杭州交通高峰期的時候,補貼會多一些,平時沒那麼多。”一位專車司機透露。

  明明是私家車主,因為使用了一款網際網路軟體,搖身一變成了“專車”司機。這會不會成為“黑車洗白”現象?合法嗎?

  但是,各“專車”平臺並不承認私家車這一回事。

  例如,Uber在接受採訪時候就顯得百般“曲折”,顯示該公司杭州區公關負責人表示不接受採訪,又轉到其總部的一位負責人,之後又轉給了杭州區總經理。

  整個過程只能以郵件的方式交流,對方不提供任何電話採訪的機會。

  “我們只和正規的租車公司合作。在杭州,我們的合作夥伴還包括很多正規大型國營租車公司,通過優步領先的技術平臺,合作夥伴可以更合理調配車輛,大幅提高其運營效率,減少資産閒置,從而提高營收。”對於招聘私家車主成為“專車”司機的問題,Uber杭州區總經理汪瑩如此回答。

  關於“專車”司機的門檻設置,汪瑩解釋,Uber平臺上提供“專車”類服務的合作司機由合作夥伴,即租車公司雇用,並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推薦,之後還將核查相關證件和資質、違章記錄等資訊,並進行服務標準、禮節、軟體使用等方面的技能培訓。

  胡先生,新加入Uber成為“專車”司機不到兩個月。他私下告訴記者,應聘“專車”司機時,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他提供了相關證件後,就很輕鬆地上崗了。一旦遇到有關部門檢查,他們必須統一口徑:表明提供服務的是租賃公司的車輛和員工。

  記者查閱了這一兩個月來體驗産生的“專車”帳單,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帳單上都注有“您搭乘某師傅的車輛,代表杭州某汽車租賃公司簽署”。

  但其中不少“專車”司機,都當面向記者承認自己是私家車主。

  一名“專車”司機向記者透露,“專車”平臺和司機的車資和補貼分賬比例一般為2:8,油費等由司機承擔,“專車”平臺或司機還會額外拿出一筆錢給租賃公司。

  是“專車”還是“黑車”界線模糊

  打車軟體“專車”服務自進入市場,就面臨著技術“先鋒”、“擾亂市場”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早在去年10月份,杭州就曾向一位提供相關服務的私家車主開出第一單萬元罰單。由於行業管理體制不同,杭州地區希望通過這類案件的處理,能監督打車軟體平臺自律自查。

  杭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何廣雲曾向媒體表示,“專車”服務的“1+1+1”模式涉嫌非法營運,對於最終的定性和查處,杭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還要與車管、工商、工信等相關行業主管單位討論後才能做出判斷。但是,私家車變“專車”司機這種現象,肯定是非法營運。

  話雖如此,但真正查的時候卻沒這麼容易。私家車主開的“專車”與普通車輛長相一樣,難於識別。查處黑車,往往是在機場、火車站等下客區,當乘客與黑車司機發生交易時抓現行,而“專車”使用的是線上支付,根本沒有現金交易的環節。

  另外,在查處黑車時需要乘客配合,不然,不足以對黑車司機進行處罰,而“專車”是乘客主動叫來的,談何“配合”。

  另一方面,“專車”平臺也是連連自辯無辜。記者在採訪“一號專車”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招聘司機時絕對不會面向私家車主,合作方都是正規的租賃公司。

  記者從58同城等多個網站看到,“一號專車”和“滴滴專車”招聘司機的廣告多如牛毛,但發起者皆是一些租賃公司。

  有個尚難得到證實的説法:租賃公司對外的所有招聘司機的廣告費皆由“專車”平臺承擔。

  而對於Uber直接對外招聘私家車主,而非通過租賃公司代理的現象。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各地區有運營資格的租賃企業都與一兩家‘專車’平臺簽訂了協議,其他‘專車’平臺晚了一步,因此只能直接招募私家車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