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善:新村新貌助推安居樂業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1-09 03:30:0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三農”如何跟上新進程?
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挖掘農民這個最大群體的消費潛力,可以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有巨大新增投資需求,用好這個空間,可以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做大做強農業産業,可以形成很多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以歸結為‘四新’:新村、新貌、新風、新業。有了這‘四新’,才能助推農村發展的新常態。”郴州市委副書記劉和生説,新農村建設,不僅要新在“面子”,更要新在“裏子”,要實現建築、基礎設施、綜合環境、管理水準、産業形態、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全新。郴州正是通過“規範農村建房”這個抓手,力爭實現新村與新貌、新風與新業的高度統一。
宜章縣梅田鎮雖然姓“梅”,卻因“煤”而興,原是名副其實的産煤大鎮。到梅田圍著煤轉的人多了,危房舊宅、亂搭亂建現象層出不窮,村民都生活在煤灰籠罩之中,既無新村更缺新貌。隨著經濟轉型,原來因“煤”就業的人大多空閒在家,打牌賭博之風一度盛行,新風新業無從談起。
“老百姓是有創造力的,關鍵是黨和政府如何引導老百姓發揮‘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就要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房子和票子,抓住了這兩個核心需求,梅田就會成功轉型,農民生活才會美好。”梅田鎮黨委負責人認為,做好了規範農村建房這篇文章,既能治標,又能治本,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引領農民改變建房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産方式,拉動內需、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通過創新民主管理、創新宅基地流轉、創新金融支農手段,梅田鎮車頭新村成為宜章縣第一個建成的小康新村。
“新村新貌不能只看整體,更要看細節。”梅田鎮黨委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農民在裝修房子時,為了不破壞乾淨的地面,特意在攪拌水泥時鋪上了油麻氈。”在他看來,這樣的小動作凸顯了大環境意識,而農民如此大的變化要歸功於創新民主管理,成立農村建房理事會來引導農民形成新的建房方式和生活習慣。
“房子裏面是小環境,房子外面才是大環境。”這是車頭新村建房理事會理事長黃衛國常念叨的一句話。為了營造一個優美的大環境,村裏借鑒創新宅基地的流轉方式,黃衛國勸服村民,將每年租金收入達5.6萬元的廢煤場和沿街門面拆了,而僅以1.28萬元的總價格流轉給政府,政府在拆掉的廢煤場上建起了一個漂亮的“梅溪廣場”。如今村民信服地説:“我們這是‘以小博大’,要不是當初吃點兒小虧,哪能換來這麼好的大環境。”
“有新房子住,沒好事情做,那新房子裏就會住‘蛤蟆’。”車頭新村村民黃杏紅形象地説。為了讓房子裏不養“蛤蟆”,宜章縣致力於幫助村民在建房中找事做、建房後謀新業。
“建房拉動內需可以説是1:15,政府出1元錢,帶動老百姓可以投15元錢。這樣一來,大家都受益了。”宜章縣委副書記伍志平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民增收了,僅建房勞務工資等就達到1億元;企業增效了,本地磚廠、砂場、水泥廠不少都靠農村建房“起死回生”;財政增力了,環境好了,新産業形成,帶動了稅收,財稅增長潛力大大提升。
建房小杠桿撬動了經濟大內需。據郴州市委副秘書長牛威威介紹,2014年,郴州全市啟動的260個小康新村示範點建設,有1.3萬餘戶村民參與建房,建房直接投資已超過26億元,可一年帶動投資110億元,大約佔總投資的6%左右,成為城鄉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