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璧村:古堡伴新村美景今勝昔

  • 發佈時間:2014-09-13 09:52: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的話

  美麗鄉村美在哪?蒼山綠野勾勒田園肌理,處處看得見山水;城鄉聯動激發村鎮活力,轉身回得去故里;規劃建設堅守一脈風骨,記憶留得住鄉愁。為了找尋這些散落在尋常巷陌中的美,本報從今日起開設“美麗鄉村建設”專欄,報道各地在保護生態環境、樹立文明鄉風、傳承歷史文化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經驗舉措,展現自然和諧的田園生活新景致。

  本報記者 馬玉 文/圖

  66歲的鄭來全是個念舊的人,當初要搬出老宅、住進新村二層洋房時,他心裏著實掙扎了一陣子。

  鄭來全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張璧村位於山西介休市龍鳳鎮,也稱張璧古堡,在這個古時軍事設防形成的傳統村落裏,有他熟悉的老宅、草木和生活。隨著古堡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保護傳統文化實施的移民搬遷,成為張璧舊村發展和新村建設的第一步規劃。

  糾結過後,老鄭還是顧全大局但忐忑不安地選擇住進了新村。兩年過去了,他説:“在新村感覺自己回到40多歲了。”當初那份顧慮早已在新的生活中滌蕩而去。

  新村落不能沒有鄉村的感覺

  站在村外的山坡上,青璧白檐的房屋掩映在山間,古樸而錯落有致,並不與百米遠的古堡突兀相悖。徐徐走向新村,一棵大槐樹立在村口,與“美在心間”的牌樓一起告訴著人們這裡雖新如舊。彎彎曲曲的水泥街道依然藏風聚氣、曲徑通幽,青磚紅門的二層樓房裏還有一處小小的院落,堆放著村民們剛收穫的核桃。

  在新村的百米遠處,可以眺見土色的古堡城墻。張璧古堡是集軍事、廟堂、祠堂、民居於一體的傳統村落,歷史遺跡保存完好。2006年,被列為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2月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完好的歷史遺跡蘊含著這裡獨特的民俗文化,帶來了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也讓古堡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原鄉鎮副書記宋天錄介紹:“張璧村是一個有著426戶、1140多口人的行政村。為了恢復和保護古堡的形態,政府決定在古堡外部建設新村,對部分原住民進行搬遷安置。”

  2012年底,佔地141畝,投資9700萬元的張璧新村落成,350套精裝二層樓房拔地而起。如何既不影響不遠處的古堡文化,又能使村民住進了新村不後悔,張璧村委與開發建築公司下了一番功夫。

  “規劃前特意參觀了幾個地方的新村落,一進去就是高層、直道,像是城市的建築,沒有鄉村的感覺。”古堡旅遊開發公司總經理王艾元説,“在規劃新村時,特別注重村落的構建傳統,從房屋、道路、樹木到顏色、佈局都要帶有農村村落的氣息。”

  為了避免新村在新的環境中被邊緣化,開發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在新村周邊進行綠化造林,恢復生態。新村從內至外都體現出農村的鄉土味道。“正是這種鄉村氣息的村落使得張璧古堡裏近70%的村民很快放心地搬出了古堡。”王艾元説。

  鄭來全説:“雖然搬出老宅住進了新的樓房,但生活還是以前那個味。”

  在歷史遺跡的保護與新農村的建設中,張璧古堡的保護和新村落的構建相得益彰。

  農民生活改善農村才會有活力説起新村的生活變化,村民李憲珠笑著伸出自己的雙手讓記者看,“以前可沒這麼乾淨。”在古堡生活時,冬天是李憲珠最頭疼的時候,家裏只能通過燒煤爐取暖。她的手每天都是臟黑的,屋裏的墻壁也被熏得發黑。住進了新村後,村裏集中供暖,她的手也不再與煤接觸。

  説著,她帶著客人走進她的二層樓房裏,客廳、臥室、廚房、儲物間一應俱全,樓上樓下配備有衛生間,水、電、暖集中供應。而這樣的房子並沒有讓村民望而卻步。

  鄭來全用舊房的折價換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只補了6000多元的差價。他還為兒子置換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在搬遷過程中,張璧村實行舊房換新房的政策,並給每戶每人5平方米的優惠。1800元每平方米建起來的樓房賣給村民只有800元。”宋天錄介紹。

  在新村走一圈,會看到商鋪、管網、路燈、花園、村委、學校、文體中心、公共衛生間等生活配套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一個新的農村已複製成型。

  介紹完新民居,王艾元特意帶記者來到新村外坡下的一個污水處理站,“100萬元的機器每天處理300多噸的污水、糞便,徹底解決了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過的水還能用於澆灌。”他説,新村的環境也影響著旁邊古堡的形象,解決污水問題在規劃新村時首當其衝。如今,在新村的街道角落都放有垃圾回收桶,並有專門的人員來清理。

  村支部書記賈立毅説:“美麗鄉村還包括人居環境,有了好的生活,才會有人氣,農村也才會有生氣。”

  傍晚,村中心的文體廣場上,音樂聲下村民跳起了廣場舞、孩子們追逐嬉戲、老人們談天説地,繪織成新村的新生活美景,也給新村帶來了勃勃生機。

  旅遊富民留住鄉村人氣

  “古堡再保護、新村再具有鄉村氣息,鄉村再美麗,能留住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王艾元説,“關鍵是要有能讓村民致富的産業,不用出去打工過活。”

  在鄉村建設中推進景區開發,在景區開發中實現鄉村致富,一直是張璧村思考的問題。張璧村以企帶村,引入凱嘉集團並委託專業旅遊研究規劃院編制古堡景區總體規劃,在古堡資源保護中開發旅遊業,先後投資26億元,目前年接待能力50萬人次。

  2010年,市政府出資新修7.5公里旅遊路,打通了高速至古堡的15分鐘車程。2011年,啟動旅遊線改線工程,搭建附近綿山風景區、張璧文化旅遊的線路。

  在旅遊産業的帶動下,李憲珠在自家的一層屋裏開起了小商品便利店,賣起了早餐。像她一樣,新村臨街的鋪面也都開起了農家樂飯店、紀念品等服務店舖。種植核桃的農民搞起了集觀光、採摘、銷售為一體的觀光農業。

  鄭來全不僅自己種著7畝的核桃樹,還從事著新村的環衛工作。“一個月下來也有1500多元呢。”他説。現在,和他一樣的60多名村民在景區和新村從事保潔、保安、生態綠化、農業種植、工程建設等工作。

  不僅如此,外來的打工人員還在村裏擺起了攤鋪。2013年張璧村實現生産總值32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7900元。

  旅遊業興起撬動了張璧村民的興業熱情,也留住了美麗鄉村的人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