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醫改交出成績單

  • 發佈時間:2015-01-08 01:32:2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09年啟動新醫改以來,醫改已經走過第5個年頭。在剛剛結束的2014年裏,北京下大力氣啃“硬骨頭”,這一年醫改的各項舉措有可圈點之處,但效果仍與預期有差距。

  那麼,醫改到底有哪些得失,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多元化辦醫取得進展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加劇了看病難,目前主要的優質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為改變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局面,國家三令五申禁止公立醫院無序擴張,並加大對社會辦醫的支援力度,鼓勵發展非公辦醫。2014年,國家在鼓勵多元化辦醫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

  在放開社會辦醫方面,北京走在了前面。2014年3月,北京市出臺《社會辦醫指南》鼓勵醫生開辦診所,取得醫師以上職稱,連續從事五年以上同專業的臨床工作的醫生可在北京本市行政區域內開設診所。同時,外資獨資辦醫方面的政策也取得突破。同年8月27日,衛計委和商務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7個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在此,外資辦醫70%的控股比例上限被取消,開辦外資獨資醫院的審批許可權也被下放到省級。

  儘管社會辦醫得到鼓勵是好事,但要真正讓辦醫實體落地,還要突破幾重限制。首先是審批,層層審批加大了社會資本辦醫的成本和時間。其次是金融、土地、保險等方面,缺乏細則,尤其在醫保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社會資本辦醫還有諸多限制。此外,還包括區域規劃和醫療器械購買限制。在這些方面政府還有許多事要做。

  自由執業給醫生“鬆綁”

  2014年7月22日,北京市出臺《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醫師多點執業實際上是為了給醫生“鬆綁”,把醫生從“單位人”逐漸解放為“自由人”的過程。北京市衛計委表示,多點執業將有利於調動醫師執業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統籌調配本市醫療衛生資源,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本市醫療資源分佈不盡均衡、配置不盡合理的問題。

  但是,無論政策取得多大突破,目前的醫生仍是“單位人”,受到“體制”的局限。因此,想要真正實現自由流動,還要在人事制度上進行改革。

  醫藥分開的北京模式

  “醫藥分開”改革試點已初步擬定新的推廣方案,首次提出將引入“分級”理念,即統籌考慮一二三級醫院,分級制定不同的價格、報銷政策,總體考慮讓老百姓在基層看病比大醫院更便宜。且所有在京醫療機構都將納入“醫藥分開”改革。北京市醫改辦表示,根據新方案思路,“醫藥分開”的推廣將不再是市屬大醫院層面的鋪開,而考慮到了一二三級醫院之間的縱向關係。這些不同級別的醫院或將在實施“醫藥分開”的同時,調整拉開價格差距。

  這意味著,北京新版“醫藥分開”推廣方案將試圖糾正“價格洼地”所帶來的倒吸病人的效應。

  掛號優先醫聯體內部需求

  2014年底,北京市已在五環路周邊地區初步規劃了33家醫院或院區構成的環五環醫療服務帶。今後,北京五環路內原則上不再批准建立政府辦綜合性醫療機構,嚴格控制政府創辦醫院向社會提供特需服務的數量和比例。把更多的增量交給社會資本舉辦。即便是社會資本辦醫,也要遵循資源設置規劃。

  不過,考慮到三級醫院整體搬遷成本高、影響涉及面廣、配套設施需求大、歷史文化留存等因素,僅對極少部分醫院實施整體搬遷,主要採用三級醫院創辦分院、提升擴大分院服務能力和規模、壓縮中心城區院區規模等步驟,逐步實現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的向外疏解。

  下一步,北京將細化分級診療制度,比如通過醫聯體內部的掛號系統實現轉診優先,醫院只有在滿足醫聯體內部需求之後才能外放號源等,以此調節大醫院擁擠的門診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