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呼籲:中醫“治未病”需頂層設計

  • 發佈時間:2015-01-07 08:31: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在把1塊錢投入治未病,我可以節約8.6元醫療費用。”在去年12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以“中醫‘治未病’發展戰略”為主題的國家中醫藥發展會議(珠江會議)上,國醫大師王琦教授説:“可是誰給我1塊錢呢?現在還是把錢往病上砸。”

  與會專家一致呼籲,應儘快建立“治未病”工作與醫療、基本公共衛生、社區衛生服務之間工作機制,探討在醫療機構類別中設置獨立中醫預防保健機構的可行性,加強中醫“治未病”理論研究和基礎標準研製,協調收費、院校教育、職業技能分類等相關政策,做好頂層設計。

  中醫“治未病”是指預先採取措施,防治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形成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三級預防體系。《黃帝內經》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2007年開始啟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

  “如何利用國家醫藥資源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疾病,有病到醫院看醫生。”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陳傳宏表示,當前需通過“治未病”預防保健減少政府和老百姓醫療負擔,發揮中醫藥的重要作用。

  “發現糖耐量異常,就應該開始干預,等到確診為糖尿病就晚了。”王琦希望通過“治未病”將“關口前移”,打破預防與醫療投入1:8.6的局面:“從治已病到治未病,從醫院到社區、家庭拓展中醫學服務功能。如果我們在‘治未病’過程中發生這樣的變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國家的社會保障將不再是現在的狀態,而是會層層下移、中心下移。”

  預防性、預測性、個體化、參與性已經成為當今醫學模式。醫學的目的已經發生轉變,不是疾病的醫學,而是健康的醫學。“我們將大量資金投入醫療技術手段,還是解決不了人體健康問題,而‘治未病’應該可以做到這種轉變。”王琦認為,健康是指人的不同個體在生命過程中與其所處環境的身心和諧狀態,及其表現的對自然及社會環境良好的自適應調節能力。“治未病”恰恰可以完成這一使命。

  然而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楊龍會心痛的是:“前幾天我在一個會上,聽某地方領導把‘治未病’讀成‘治末病’,他讀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

  雖然“治未病”沒有“深入人心”令他心痛,但他並沒有回避目前“治未病”存在的問題,“醫療機構推廣‘治未病’不僅存在科室功能定位問題,同時‘治未病’項目缺乏收費依據,不創收,政府補償不到位,‘重形式、輕內涵’也是我們面臨的一些難題。”

  “治未病”服務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路線圖指引,技術標準和效果評價方法還未系統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困難,轉崗培訓制度不健全,專職醫師職稱晉陞、考核問題影響其職業發展等也是與會專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時,養生保健服務管理主體不明確,但社會認知和輿論導向認為養生保健均屬於中醫範疇,也是困擾“治未病”自身健康發展的問題。

  來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好消息是,2014年,中央財政給予3400萬元轉移支付資金,支援東部九省市開展中醫“治未病”標準的制定,136項標準制修訂項目已經開展相關工作。

  “我們‘治未病’中心與各專科充分溝通協調,吸引了各科室的技術骨幹,發揮他們對病前狀態的風險與評估的優勢,參與干預方案制訂,也擴大了專業服務領域。”作為分管全國首家“治未病”中心——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的副院長,楊志敏的體會是,政府引導和政策保障是支撐力,支付、價格、投資鼓勵機制不可少,廣東省下發的《關於中醫“治未病”試點單位試行醫療服務收費的通知》,助推了中心工作。同時,院內必須在充分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前提下,將多部門協作支援、專科協作、科研支撐作為保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