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要為中醫藥文化事業 傳承與發展鼓與呼

  • 發佈時間:2014-10-09 09:31:0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啟示錄

  □ 本報記者 吳紅月 盧素仙

  9月18日上午,科技日報記者跟隨著路志正在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出診,看到了一位94歲老人的矍鑠精神和樂觀人生態度,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位老中醫為弘揚中醫藥文化所盡的心力。

  中醫藥文化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近些年來,唱衰中醫藥的論點此起彼伏,有些不了解中醫藥的人甚至要求取消,令許多中醫藥界老前輩甚感寒心。更令他們憂慮的是,如何在新時代將中醫藥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到底該從什麼角度來考慮?目前通行的以西醫的標準化套用於中醫標準化的研究是否合適?該如何理解中醫藥傳承和發展?如何向下一代詮釋中醫藥文化……路志正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我們的話題也就此展開。

  從中醫脾胃學説看中西醫結合

  今年8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召開了中西醫整合胃腸病的研討會,中西醫專家在其中共同商討治療胃腸病的方法和手段。路志正在會上表示,應該讓更多的西醫接受中醫藥文化的思想,他強調説,中醫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採用的是辨證施治的理念,治療過程中看到的人體更為全面,而西醫講求技法,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病人的痛苦。

  路志正從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行醫,精通中醫典籍,擅長中醫內科和針灸,對婦科、兒科也有很深造詣。他擅長針藥並用,重視食療,圓機活法,因證而施,廣泛涉獵中醫外感內傷、傷寒溫病,崇尚脾胃學説與溫病學説,發展濕病理論,特別在流感、“非典”防治中,倡風熱濕濁疫毒並舉;在風濕免疫病、消化道疾病、代謝綜合徵、心腦血管病、複雜心身疾病等疑難病,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和臨床經驗,療效頗佳。

  路志正在近30年中醫臨床課題研究中,強調整體恒動、辨證論治觀,提倡從五臟整體出發,擅長從調理脾胃入手,治療胸痹心痛、風濕病(如燥痹、痛風等)及多種慢性疑難病症。他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人以胃氣為本,治病注重調理脾胃,執中央以運四旁。調理脾胃,重在升降,顧其潤燥,升脾陽,降胃氣,勿劫胃陰,勿傷脾陽。他辨證注重濕邪為患,認為濕邪傷人甚廣,其來源有天、地、人之不同,內外之分,北方亦多濕邪,多自內生,而濕邪傷人,最易困遏脾陽,而見各種濕困脾土病證,治濕之法,應注意通、化、滲三法,即宣通三焦氣機,調理脾胃升降。

  在他看來,目前各類醫院的西醫醫生開出中成藥治療腸胃不和等慢病日漸普遍,但是,中成藥如何起作用的,西醫醫生應該有所了解,否則,辨證不準、使用不當,同樣起不到效果。

  他指出,在治療中應首先突出中醫的辨證思維,以證候為主,突出中醫優勢。中西醫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在於整體和細節,西醫診斷明確,分類較詳,中醫則從證候入手,由外測內,較為全面整體,治療會更有效。

  呼籲重視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在路志正看來,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學術體系,西醫重病原體與結構,中醫重病機與辨證論治,中醫臨床若拋棄中醫辨證思維與方法,則療效難以保證。他指出,中醫和西醫其實並不矛盾,應該在發展中強化對中醫文化理念的傳播和教育。

  路志正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國際交流中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中醫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老年康復醫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他主編《中醫內科急症》、《路志正醫林集腋》、《中醫濕病證治學》、《痹病論治學》、《實用中醫風濕病學》、《實用中醫心病學》等;參加編著《中醫臨床資料彙編》、《中國針灸學概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醫論醫話薈要》、《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內科學》、《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等。

  作為原全國政協委員,他對於目前社會上不理解中醫而提出否定中醫言論的人,特別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門輕中醫重西醫的做法深感痛心,多次在政協會議上呼籲要強化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以及技術創新。

  路志正認為,中醫強調三因制宜,以人為本,若以西醫標準化的方式來制定中醫的診治標準並立法,實行處方、制藥標準化,則會束縛中醫原創思維,將不利於臨床實際。中醫診療技法還應顧及地域風土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化。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結合各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患者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心理社會發病特點,結合具體病種,制定中醫各項指標,創造出符合中國人生理病理情況的診療指南。他批評時下許多中醫醫生臨床診治一味照搬西醫標準和思維,使之成為唯一,所以很難出現新的成果。

  “中醫學博大精深,上極天文,中悉人事,下窮地化,可説無所不包,而其精髓即視人與自然界為和諧統一體,三因制宜,辨證論治個體,以人為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重視調護。”路志正説,現在既然要強調中西並重,並提到日程,成為國家衛生領域的一項發展策略,也應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從證候入手進行研究,一個病一個病地進行,利用現代科研手段開展工作,而不應以偏概全,因噎廢食。

  他呼籲,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國家行政部門應認真執行中醫藥政策,落實中醫科研機構管理,培養真正中醫人才。他以自己帶教學生培養人才的實踐經驗談到,中醫院校培養出的畢業生,關鍵是及早跟師侍診抄方,早臨證,早實踐,要學用結合。他提出,目前的教學體系難以真正將中醫藥的理念和文化傳承到位,需要進行深入改革。

  中醫養生方法有益健康長壽

  作為一名中醫藥文化最好的詮釋者,94歲龜背之年,路志正依然堅持工作在臨床一線,同時,還在全國各地參加各類研討會,飛機火車奔波往來不辭辛勞,而他的身體硬朗,紅光滿面。他笑言,自己保有的健康體魄要歸結于中醫養生文化之法。

  他介紹説,中醫養生學來自儒道佛思想,以及不斷傳承和積累的中醫理法,其實並不神秘,只要從日常飲食起居等養生習慣做起,堅持修身養心之道,人人都可以達到。“我按照中醫順應四時以養生,知足常樂,無欲無求,與人為善,虛心向學,不驕不躁,總覺自己不足,興趣廣泛,堅持鍛鍊,心平氣和,好的不多吃,粗茶淡飯不少吃,晚飯七八分飽,睡前浴足,自我按摩,這就是我的長壽之道。”路志正如是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