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拍這種“病”,得治!

  • 發佈時間:2015-01-07 08:32:07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醫生在手術室自拍的照片事件,在網上掀起一陣輿論狂潮,至今余波仍在。

  從網友炮轟當事醫生玩忽職守、洩露病人隱私,到後續當事醫生講述自拍背景資訊、手術患者本人站出來支援醫生,目前“手術室自拍”事件本身已基本明朗。但針對醫生在手術室自拍的是非“口水戰”,似乎遠未停歇。不論醫生們自拍是為了留念還是宣傳,都有主動向他人分享照片的意願。

  那麼,人們為什麼熱愛自拍並樂於分享,甚至不惜犧牲個人部分隱私?“自拍成癮”真的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自拍史和自戀史一樣長

  “經美國精神病協會認定,‘自拍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熱衷於自拍的人們,請關注一下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不光普通人,當這一假消息最初問世時,國內很多媒體都上了當,正正經經地轉載了該報道。

  自拍究竟從何時興起?其實,自拍的歷史説來不短。在發明攝影術之前,畫家們就在給自己畫像。比如16世紀的達·芬奇和17世紀的倫勃朗,都有《自畫像》的名作。而乾隆皇帝,也是熱衷於“自拍”的人,他把自己打扮成菩薩、文人、採藥師,然後命令畫師畫下來欣賞。

  1838年,人類第一次將自己的影像投放到膠捲上;第二年,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就拍攝了史上第一張自拍照。而“自拍”這個詞早在1984 年便已出現,英語單詞為“self-timer”,當時只是指照相機可自行設定拍照時間的一種功能。時隔百餘年,自拍如今已成為席捲全球的網路風尚。

  2013年,“自拍(selfie)”成為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年度熱詞,取自美國TakaPhotoo自拍照相館。目前Twitter上轉發次數最多的圖片也是一張自拍照,博主是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主持人艾倫·德詹尼斯,照片內容是她發佈的一張與眾明星的現場自拍照。這張照片被轉發了200多萬次,獲得了100多萬個“讚”。

  自拍還曾拍出過事故。前不久,媒體報道了一個英國男孩Danny Bowman每天要拍200多張自拍照,花在這上面的時間達到了10小時之多。他在自拍兩年後仍然拍不出令自己感到滿意的照片,忍無可忍決定自殺,好在自殺未遂。

  今年9月,美國名嘴瓊·裏弗斯因喉管手術産生並發癥而辭世,享年81歲,讓人扼腕。但CNN報道,在瓊·裏弗斯接受檢查時,喉科醫生竟拿出相機和這位名人自拍,隨後瓊·裏弗斯的心臟就停止了跳動。該報道引發軒然大波,外界普遍批評這位醫生不僅不專業,還在沒有徵求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和對方合影,損害了患者權益。

  高壓生活中,自拍尤為興盛

  人作為群體性的社會動物,都有傾吐、分享和交流的慾望,於是不停地尋求宣泄的途徑,將秘密以某種方式説出來。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壓力、精神壓力增大,網路自拍正好滿足了大家減輕壓力的需求。

  於是,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照、工作照發佈在社交平臺和網路上,收集生活中有意思、有新聞價值的內容與人分享,從而獲得快樂和放鬆。每個人本能的“窺視欲”也會使這種具有私密性質的自拍照更受到關注,使網路自拍成為熱潮。

  在心理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著自我關注的傾向,即“自戀”。“自戀”一詞最初來源於精神分析學,由弗洛伊德的《論自戀》而廣為人知。自戀的第二階段是病理的自戀主義,“自拍成癮”無疑屬於這個階段。精神分析學家康巴克描繪了自戀主義者的人格特質,即“具有野心勃勃、誇大妄想、劣等感以及極度渴望從他人那裏獲得讚賞與喝彩的多重人格特徵”。

  自拍真的會上癮嗎?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曝光效應”,是指某樣事物出現的次數越多,人對其産生的好感越強烈。由於“曝光效應”的存在,在自拍時,我們會對鏡中的自我更有好感。因此,我們不斷嘗試自拍,用美圖軟體進行美化,直到自己滿意,或者永遠不滿意,難以自拔。

  自拍是分享,也是自曝隱私

  因為社交工具的盛行,網路自拍是私人行為,其實也變成了公共行為。人們模糊了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梅洛維茨將其稱為“私人情境併入公共情境”,使人們積極地進行自我呈現,建構虛擬空間進行自我身份認同。自拍便是網民自我展現的重要形式。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裸露身體的自拍照屬於個人隱私。但隨著思想觀念逐漸開放,加上網路的匿名性,網民開始敢於展示自己的身體和隱私,眾多網路美女以自拍的方式迅速躥紅。這促使更多網民開始尋求欣賞自己的觀眾,和與自己有著相同志趣的網友互動。這種趨勢,是新媒體時代互動、參與、分享精神的體現。

  但不可否認,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的侵入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隱私保護問題。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享有隱私權,禁止以窺視、竊聽、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隱私。但由於隱私自曝的尺度不斷放大,大量網民熱衷於窺視緋聞、艷遇、色情資訊,網路自拍自然滿足了這種需求。

  網民有權利公開自己的隱私,但是公開的隱私還是隱私嗎?大多數網民自曝隱私是為了與別人互動、分享,也滿足了自己渴望被接納、被欣賞的心理需求。但這些隱私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給自己帶來人身和財産損失。更有少部分人自曝隱私是為了炒作,其背後大多有網路推手的運作。

  總之,隱私的自曝應該有一定的限度,整個網路社會需要積極健康的隱私文化,而不能刺激網民熱衷於消費隱私。尊重別人的隱私,也珍惜自己的隱私,才能讓網路自拍良性發展。(據《壹讀》 搜狐文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