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拍,不成活?
- 發佈時間:2014-11-30 06:53:3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手機越智慧,人們對設備的依賴程度就越高、生活的圈子也就越小。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去年在評選年度熱詞時,眾多編輯罕見地一致將票投給了“自拍”(selfie)一詞,數據顯示,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較之上一年度足足增加了170倍;
近日,在孟加拉國舉行的一場促銷活動中,1151名當地居民拍攝了一張單張自拍照片,創下了全球人數最多的單張自拍照片的紀錄;
丹麥的一位藝術導演日前開了一家創意“自拍”博物館:她把智慧手機放在古老的肖像畫面前,畫中的人物就像在自拍一樣,然後將照片匯總到部落格展出,大受歡迎。
自拍,已經成為時下“熱得發燙”的話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66.5%的受訪者有自拍習慣。在許多旅遊景點,我們也經常看到拿著專業“自拍神器”的各色遊客,將鏡頭對準自己,微笑,然後輕鬆點擊,完成自拍,即使身邊有同行旅伴。似乎,我們生活在了一個“無自拍,不成活”的年代。
“自拍”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839年,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就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自拍照。只是,那個時候照相機還沒有在普通人中間普及,“自拍”或許只是種行為藝術。2002年,一名澳大利亞青年在網上發佈了一張嘴唇特寫照,並稱之為“selfie”,自拍這種娛樂方式自此開始發展蔓延。
現代自拍潮的興起是與社交網路繁榮和智慧手機革命密不可分的。在這個全民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日益輕便的數位相機、越來越智慧的手機為自拍做足了器材保障,微信、微網志等社交媒體的發達提供了展示平臺,美圖秀秀、百度魔拍等軟體又讓修圖美顏變得更加簡單。於是,才有了如今微信朋友圈中吃飯的、購物的、旅行的自拍照,再配上一兩句或抄來的或自編的“心靈雞湯”,立刻就顯得“潮”了起來。
我覺得,自拍“身上”的孤獨味貌似重了一些。手機越智慧,人們對設備的依賴程度就越高、生活的圈子也就越小。當通訊設備遠沒有如今這般發達的時候,人們渴望面對面地坐下來,聽聽對方的近況,也聊聊自己的改變。而現在,人們更習慣在別人的朋友圈裏點讚、發評論,真正聚到一起後,反倒忘記了怎樣溝通。自拍這種不求人的方式成了交流的重要手段。
另外,自拍帶來的分享味似乎過於濃烈了一些。很多人已經進入了瘋狂自拍、每天曬圖的狀態,然後就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們“點讚”、給好評。對他們來説,自拍絕不是“為自己而拍”,而是“拍自己給別人看”。“讚”的數字越高,他們的心理愉悅程度就會越高,由此導致在鐵軌上自拍逼停火車、被困半山腰也要先自拍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或許,這種迫切渴望外界肯定、欣賞的行為已經是種叫做“網路分享壓迫症”的病了,是病就得治啊!
説了這麼多,並不是要傳達“自拍是個壞東西”的觀點,只是覺得自拍要有度,要處理好自拍與他人、與公共的關係罷了。只要不越界,既能滿足自戀的那點小心思,又能增加閒暇時的談資,自拍又何妨!或許,當這篇雜文見諸報端的那天,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給自己和這篇文章來個自拍,但是僅供珍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