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發展初見成效:新融合 新影響
- 發佈時間:2015-01-06 07: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開手機就能獲取最新的新聞資訊”,“聽廣播、看電視再也不用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新媒體讓受眾接受新聞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也讓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繼續成長,並獲得新生。
變革,從單一走向多元
現場拍攝新聞、編輯140字之內的文字消息、再通過微信平臺傳送給報社的微網志編輯室,10分鐘後,《經濟日報》法人微網志就會播出這條圖文並茂的新聞。整個過程,記者只需要一部智慧手機即可完成,帶給用戶的體驗卻是快速、便捷和生動的現場感。
隨著網際網路網民、手機網民的數量逐年增長,微網志、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憂患意識與日俱增。“只有跟上受眾的腳步,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在未來的媒體格局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傳媒領域形成的共識。
從鉛與紙到數與網,從生産內容到搶佔渠道,傳統媒體積極適應新興媒體的發展特點,以煥然一新的姿態展現在受眾面前。
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等中央主流媒體先後在人民網、新浪、騰訊3個平臺開設法人微網志賬號,影響力位居媒體微網志前列。“新華視點”、“央視新聞”、“央視影音”等一批品牌節目開展多媒體整合服務,推動傳播模式轉型升級,所有平臺均實行24小時新聞發佈,僅“央視影音”客戶端用戶數就超過2.1億,遍及海外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新媒介平臺和終端上持續拓展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從一份報紙發展為“1+N”的全媒體矩陣,構建了“滾動採訪、滾動發佈;統一指揮、統一把關;多元呈現、多媒傳播”的立體傳播格局……
媒體融合發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中央主流媒體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爭取第一時間在新媒體平臺發出聲音已經成為主流媒體運作流程的新常態,拓展主流聲音傳播途徑、擴大主流媒體覆蓋範圍、佔領新興輿論陣地的理念正滲透資訊産品開發的方方面面。
融合,從基礎走向縱深
今年10月,經濟日報社舉辦“中國好交警·中國好司機”公益活動。活動開始10分鐘後,《經濟日報》法人微網志就播出了第一條開幕式消息。第二天,好交警好司機的先進事跡、網友熱議、專家點評又全面生動地呈現在報紙的版面上。
今年以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編播業務上的融合度逐漸提升,整體優勢發揮越來越明顯。
《人民日報》主打的“兩會e客廳”欄目,每場高端改革訪談,一次採集生成多種産品,經多個媒體平臺推送,融合傳播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網路電視臺構建起“一雲多屏、全球傳播”體系,使央視節目通過多個平臺實現電視、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終端“四屏”全覆蓋;新華社在發佈通稿的同時,還拓展了報刊、網路、電視、戶外螢幕、手機報、客戶端、微網志、微信等各類傳播形態和終端。
媒體融合發展中,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特點體現得越來越充分,傳統媒體向全媒體漸變,記者向全媒體記者發展。2014年全國兩會閉幕後國務院總理的記者招待會上,大部分記者都是一人代表報紙、網站和微網志3個媒體平臺提問;人民大會堂前,央視記者一手舉著手機面對前置攝像頭,一手握話筒,一人獨自完成了出鏡報道,“秒拍”直播同時呈現到電視、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終端上。
在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傳統媒體逐漸樹立了一體化理念,實現了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的有效整合,使資訊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資源不斷共用與融通。
未來,從突破走向成熟
移動互聯的大潮正在湧來,瞬息萬變的媒體格局中,今天的“新興”也許就是明日的“傳統”。但是,無論怎樣變換,新聞的本質始終如一。
專家認為,傳統媒體在資訊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媒體依託強大的采編力量、權威的資訊渠道、規範的采編流程進行專業化的新聞生産,有利於打造優質的新聞産品。
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央視、新華社依託各自的核心資訊渠道,以權威新聞報道佔領了新媒體輿論陣地。
新華社“新華通”大型個性化定制整合報道“我的兩會”,發揮了優秀記者、評論員的人才優勢,面向不同受眾推出政務版、財經版、圖視版,得到廣泛好評。
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欄目裏,一則名為“據説春運”的專題報道得到觀眾好評。報道中,央視一改以往派出記者在各大車站蹲點報道春運的老套路,引入百度地圖定位大數據,在螢幕上直觀地展示出春運期間全國範圍內人潮流動的狀況,令觀眾耳目一新。
網友認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融合發展中緊密結合新技術、新業務,緊扣熱點問題、政策走向,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這些探索與嘗試值得點讚。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不斷走向縱深,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將釋放出更強的生命力。(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