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半日漲2.42%收復3300點 機構:小票臨去泡沫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1-05 11: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1月5日電 (證券頻道 陳鴻燕)綜合報道,2014年A股最具代表性的上證綜指全年漲超50%,延續去年的火爆行情,2015年首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大幅高開,滬指半日大漲逾2.4%,盤中最高觸及3312.93點,創自2009年12月14日以來5年多的新高紀錄,深成指半日大漲近3.5%,最高上探11398.37點,創2011年9月2日以來40個月的新高。
截至午間收盤,滬指報3312.82點,漲78.14點,漲幅為2.42%,成交3051億元;深成指報11398.4點,漲383.75點,漲幅為3.48%,成交1723億元。
板塊方面,煤炭板塊爆發,午盤漲7%,有色、石油等資源股表現搶眼,地産板塊持續發力,板塊半日漲近2.8%。個股多數上漲,洛陽鉬業、中糧地産、國信證券等45隻個股漲停;甘肅電投、東軟載波等8隻個股跌超9%。
PMI降至18個月低點專家稱一季度降息預期升溫
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1月1日公佈數據顯示,2014年12月,製造業PMI降至50.1%,為2013年6月以來最低。中國物流資訊中心則就此分析稱,12月份製造業PMI已接近榮枯分界線的邊緣,並回落至年內最低點,意味著整體經濟短期內下行的壓力仍未緩解。
對此,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預計今年央行將全面降準4次並降息2次,貨幣政策較去年加快寬鬆。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指出,今年至少會再有一次降息,很可能是在第一季度,以及兩次降準,每次各50個基點,很可能分別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各地限購政策望全面退出 李大霄:珍惜優質地産股票
消息面上,繼北京市管公積金上調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後,國管公積金也于4日公佈,調整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政策:購買政策房或套型面積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貸款最高額度上調至120萬元。新政同樣是從今年1月1日起實施。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發佈微網志稱,北京首套自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可貸120萬,是重大政策信號,方向正確,屬重大利好,“鑽石底”購入的優質地産股票要珍惜珍藏。
房地産市場在2014年似乎有點冷,成交量、價格、投資悉數下滑。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産只字未提,被外界解讀為行政性調控政策將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在房地産市場下滑的背景下,2015年各級政府將密集推出救市政策,限購政策有望全面退出。
中銀國際發佈房地産週刊稱,立法法首次即將大修,預計明年多類行政管制將退出市場,房地産行業受到行政干預減少,外部環境繼續獲得改善;另外,近期發行和擬發行中期票據的地産公司大幅增加,發行利率也呈下降態勢,地産股融資環境改善非常明顯。
安信證券在最新發佈報告指出,12月份50個城市的房地産銷售面積環比進一步擴張,同比增速已經加速至20%的水準。房地産投資的企穩回暖也許在不晚于明年二季度就可以看到。
小票面臨去泡沫風險 3478點再成焦點
國金證券最新發佈的研報稱,這輪牛市的中期目標位為3270點,一旦3270點被突破後,3478點將成為最重要的攻擊目標位。3478點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2008年大熊市之後最重要的歷史高點,更在於它是江恩理論中走勢變異或者説迴圈跳躍的重要觀察點位,一旦該點位被突破,那麼後面就將進入挑戰6124這個最大歷史迴圈的征程中來。
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最新發佈的報告稱,改革將有效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分母驅動的“改革牛”尚在路上,可能從快牛切換到慢牛。隨著增量資金入市,藍籌將填平估值洼地。隨著註冊制提速,小票面臨去泡沫風險。
李大霄在微網志中指出,展望2015年,股票從供不應求轉為供求平衡,上市與退市的漸漸平衡的初始階段,差股票的風險凸現,黑五類(小、新、差、題材、偽成長)賴以生存的基礎被徹底顛覆,積聚20多年的巨大泡沫爆破開始。李大霄強調,2015年的市場,只有非常優質的公司,才能持續給投資人穩定的回報。
招商證券認為,2015年,投資者對於海外新增資金流入的預期將驅動A股市場的波動,預計上證綜指今年合理區間為3200至3450點之間。
中金公司指出,2015年有望實現“股債雙牛”,預計A股將實現約20%的年度收益。主要驅動因素是改革,結構性改革將繼續發力提升中國增長品質和可持續性。建議逐步加大對利率敏感板塊的配置,如地産、券商、保險、中小銀行等,並關注地産相關産業鏈對應的週期性板塊行業基本面的進展。
安信證券發佈報告稱認為,目前A股或存在10-15%高估和透支。報告稱,全球經濟增長相對偏弱,俄羅斯和希臘危機仍然對全球市場存在威脅。受內外因素的影響,目前A股市場似乎存在10-15%高估和透支,這要麼通過未來的盈利增長來逐步消化,要麼通過指數的調整來完成。考慮到經濟基本面的趨勢和市場的動量,市場的透支也許還會維持一段時間,甚至繼續擴大。市場最終的劇烈調整難以避免,但轉折時機令人迷惑。(中新網證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