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種糧大戶投身糧食加工三問

  • 發佈時間:2015-01-05 11:29:23  來源:南昌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吳思勇

  去年12月28日,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寧江正忙著籌備大米加工廠投産事宜。隨著大米加工生産線的投産,這個從事水稻種植4年的農業龍頭企業,正式躋身糧食生産産業鏈的下游加工環節。

  同一天,新建縣恒偉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恒偉既沒有出現在合作社承包的2900畝水稻田裏,也沒在農機檢修車間裏忙碌,而是在合作社去年7月投産的大米加工廠裏指揮調度,落實一張總量為30噸的大米銷售訂單。

  糧食加工,何以成為我市不少水稻種植大戶的投資新選擇?

  一問:為什麼搞糧食加工?

  這些水稻種植面積龐大的種糧大戶,為何要進入一個相關卻並不甚內行的産業呢?他們的回答是,面對傳統水稻種植利潤日漸稀薄,他們期望借此實現“兩條腿”走路。

  寧江給記者簡單算了筆賬。2010年公司開始從事水稻種植時,每畝田的年租金為200元,人工費用為80元/人/天;而去年,田租上漲到了480元/畝/年,人工費也上漲到了160元/人/天,漲幅驚人。從2010年到2014年,綠能公司的種糧規模從4783畝擴大到了1.8萬畝,可畝均利潤一直沒有提高,始終在100元上下徘徊。

  張恒偉同樣表達了處在糧食産業鏈最底端的無奈。同一個水稻品種,恒湖稻穀的賣價要高出其他地方稻穀0.2元/斤,終端的大米賣價則更高。然而每年“雙搶”時節,糧販收購稻穀時瞅準了合作社沒有曬場、沒有倉庫的“軟肋”,壓級除雜很厲害,每斤稻穀的收購價反倒比別人低了0.2元。痛定思痛,合作社決定自己做糧食加工。

  二問:靠什麼實現盈利?

  在國家連續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和出臺糧食調控政策的雙重影響下,近年來糧食加工業出現了“稻強米弱”、“稻不強米還弱”的情形,大米加工企業出現大面積連年虧損。南昌金進果糧油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聲菊説,加工100斤大米,加工廠所得的利潤只有1元。那麼,這些種糧大戶投身糧食加工,勝算幾何?

  寧江表示,傳統的糧食加工和傳統的糧食種植一樣,都屬於微利行業。綠能公司選擇進軍糧食加工産業,同時還配套推進了水稻種植結構的調整。

  “種糧大戶辦糧食加工廠,種什麼品種可以完全自己説了算,從確保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消費者可以完全對大米品質放心。在人們日益注重生活品質的今天,這是一個大賣點。”張恒偉説。

  三問:“兩條腿”如何行穩致遠?

  去年7月份,恒偉合作社的糧食加工廠投産後,恒湖墾殖場優越的生態環境為加工廠的大米打開了廣闊的銷路,深圳、廣州、宜春等地的進貨訂單紛至遝來。僅僅就目前進行普通的大米加工,糧食加工廠每年能為合作社至少帶來50萬元的利潤。現在合作社正與國內某品牌啤酒生産企業洽談,有望達成一個年銷售大米2萬噸的大協議。

  不過寧江提到,要把糧食加工發展成為種糧大戶的新經濟增長點,就必須走出目前糧食加工企業的低端發展模式,走高端品牌的特色之路,只有這樣的“兩條腿走路”,才能給種糧大戶帶來“溢價”的價值收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