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俄羅斯首次購中國技術 中俄軍貿出現大轉變

  • 發佈時間:2015-01-05 09:39: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普京“向東看”戰略在2014年西方制裁俄羅斯的背景下大放異彩,特別是俄中關係在多領域的發展。俄羅斯“衛星網”1月4日文章總結稱,2014年是俄中關係發展成果豐碩的一年。雙方舉行了一系列會晤,包括最高層領導人會晤,簽署多項條約和協議。在政治領域雙邊關係的重要事件是中國對西方制裁俄羅斯的反應。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不僅不會加入制裁,恰恰相反,中國將給予俄羅斯可能需要的各種必要援助。

  專家認為,2014年是俄中關係發展成果豐碩的一年。雙方舉行了一系列會晤,包括最高層會晤,簽署多項條約和協議,進一步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得以拓寬和鞏固。

   政治領域

  在政治領域雙邊關係的重要事件是中國對西方制裁俄羅斯的反應。俄中機電商會主席謝爾蓋?薩納科耶夫表示:“儘管年初的時候,西方曾堅稱中國可能做出加入制裁的決定,但中國堅決沒有加入制裁。”

  俄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認為,俄中積極合作與西方制裁無關。中國外長王毅的發言表明,中國不僅不會加入制裁,恰恰相反,中國將給予俄羅斯可能需要的各種必要援助。

  俄羅斯國家杜馬俄中議員友好小組秘書尤裏?納格爾尼亞克認為:“中國外交部的聲明,即使不認為是史無前例的,但也明確反映了俄中關係的深化。”

   經濟和燃料能源系統領域

  專家們一致認為,天然氣交易是兩國經濟合作領域的頭號大事。普京5月份訪問中國期間簽署了兩國關係史上最大的天然氣合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商定,在30年期內每年對華出口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合同總額約為4000億美元。

  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天然氣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阿列克謝?馬斯捷潘諾夫表示:“天然氣合同為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出口開闢了全新的市場。如果合同得以落實,那麼在國家市場方面,這可能成為最大的。”

  普京:俄中天然氣合同雙方都無虧損 即便相互提供優惠

  對中國來説,這個項目在數個方面都很划算。首先,它解決生態問題:可以向人口密集區最冷的、完全依賴於燃煤供熱、生態狀況不佳的中國東北地區供氣。他解釋説:“迄今為止,那裏實際上除了大連的液化天然氣碼頭,沒有其他天然氣來源。”

  第二,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合同對中國來説意味著供氣多樣化,這能減少對現有供貨商的依賴。

  第三,價格因素。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價格遠遠低於液化天然氣。他解釋説:“管道天然氣抵達亞太地區能削弱液化天然氣運營商的供氣壟斷。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將在市場上排擠澳大利亞、卡達、馬來西亞的液化天然氣,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和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東非的液化天然氣出口新項目。這些全部旨在亞太地區的‘溢價’市場”。

  如果在現有的土庫曼天然氣供應基礎上再加上“西伯利亞力量”和“阿爾泰”輸氣管道項目,那麼中國每年將獲得大約1500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他説:“當然,管道天然氣進口商將努力把自己的價格維持在液化天然氣水準上,不過這種依賴性是雙重的,因為液化天然氣已經不再有對市場的那種壓力。”

  另一個重大項目是:俄羅斯石油公司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出售萬科油氣田項目10%的股份。俄方公司積極邀請中國夥伴參與自己的開採項目並在11月初簽署出售的框架性協議。對中國來説,在實施制裁前,俄石油與中石油有關俄羅斯項目的談判進展艱難。

  還在2013年秋季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表示,計劃與中石油共同開發東西伯利亞的中博圖奧賓斯克油氣田。曾計劃2014年底前結束交易,但雙方未能就價格問題達成協定。

  分析人士認為,其原因正是制裁。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開採下跌,而制裁關閉了該公司進入長期借貸市場的可能性(公司凈債務1.77萬億盧布)。俄政治資訊中心副主任阿列克謝?潘寧認為,如果國際局勢惡化,那麼中國在萬科爾擁有的股份可能會增加到25-30%。

  金融領域

  專家們認為,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係年內金融領域的雙邊關係重大事件。今年10月份,中國和俄羅斯商定為期3年、規模為1500億元人民幣(24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這個協議可以在雙方同意下擴大。

  Finam投資控股公司分析師鐵木爾?尼格馬圖林認為,當所有市場參與者預測事態發展的最壞情況,而協議能減少因盧布貶值造成狂熱需求的投機。

  他説,協議能提高市場參與者對盧布的信任。他認為:“中國將提供獲取外匯流動性的某種可能的事實,能夠緩解市場恐慌情緒,讓盧布匯率接近基於布倫特(Brent)石油價格和經濟增速的基礎指數。”

  基礎設施領域

  許多專家把俄中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合作,首先是交通領域的合作放在首位。克裏米亞共和國常駐代表團投資、對外經濟和地區聯絡部部長阿列克謝?切爾內舍夫説:“中國投資首先應該進入那些中方感興趣的領域,而他們首先感興趣的是交通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橋梁。”

  他補充説,有關刻赤海峽大橋的問題,“還沒有作出最終決定,但中國是其潛在建設者之一”。

  此外,“莫斯科-梁讚”高鐵的建設或可成為俄羅斯和中國最大的合資項目。10月13日,俄羅斯交通部、俄羅斯鐵路公司、中國發改委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簽署了在高鐵領域合作的備忘錄。文件簽署目的是研究“莫斯科-北京”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包括高鐵首要項目“莫斯科-喀山”項目。

  中國鐵建將簽備忘錄重申參與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意願。"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總造價估計為1.068萬億盧布。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羅夫斯基認為:“這種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例如高鐵、刻赤海峽大橋,相互投資將大大提高俄中貿易額。目前兩國貿易額還很少,因為進行的僅僅是簡單的商品交流。”他還強調落實運輸物流走廊項目的相互協作--偉大的絲綢之路和在遠東創建基礎設施方面的廣泛合作。

   航空領域

  民用飛機製造領域專家鮑裏斯?雷巴克説,俄羅斯和中國航空領域出現期盼已久的復蘇的前提條件。今年的主要成果是恢復出售俄羅斯運輸和空中加油機的談判。

  中國還在2005年就訂購了34架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和4架伊爾-78MK空中加油機,總價值10-15億美元。最初曾計劃在塔什幹航空生産聯合體組裝飛機,但隨後決定部分訂單轉移到俄羅斯並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航空之星"(Aviastar)飛機製造廠組織伊爾-76及其改進型的批量生産。不過俄羅斯當時未能完成訂單,原因包括在價格問題上的分歧。

  雷巴科説:“目前這個計劃可能獲得第二次生命,因為已經出現新版伊爾-76--伊爾-476,烏裏揚諾夫斯克工廠可以切實生産它,這可以實現。”

  不過,俄羅斯和中國的航空合作總體上處於衰退。他指出:“在大批提供蘇-30MKK以及用於在中國組裝它們的配件的高峰(1999年向中國提供40架、隨後再提供43架蘇-30MKK飛機合同,這些飛機目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主要打擊力量)之後,一切都縮減至意向聲明的水準。”

  俄中兩國將聯合生産直升機和發動機。中國繼續購買俄羅斯的米-8和米-171。直升機生産作為少數大批量生産計劃之一,將由於盧布貶值獲得競爭優勢。他相信:“俄羅斯直升機公司的年生産量可以達到200架直升機,其成本驟降,而銷售價格依然很高。”

  雷巴科説,不過對於俄羅斯所有其他航空計劃來説,這個優勢無法觸及。它們“手工組裝單個的實驗用飛機:SSJ-100、伊爾-96、圖-204、安-148,它們全部十分昂貴,因為不是批量生産。例如,最近5年僅製造了8架安-148。”銷售這些飛機的資金通常勉強能維持生産。

   軍事技術合作領域

  兩國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大事是向中國出口“凱旋”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消息。俄媒稱,俄中簽署S-400供應合同。向中國出口S-400的消息引起國際觀察人士的廣泛關注。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裏?卡申説,這個重大事件的地緣政治後果很難評價過高。他説:“由於範圍增加、性能更加強大,這個系統可能影響中國沿岸地區的平衡,特別在釣魚島和台灣海峽地區。”

  他補充説:“這是十分昂貴的系統,也是首次出口S-400。迄今為止這個系統從不出口。”

  在出現出口的首批報道之後,這個資訊被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部分否認。

  他解釋道,“實際經驗是,在官方空間一切都是延遲出現的。我不排除,過一段時間,在領導者之前就會開始公開討論這個”。

  與此同時,俄中軍事技術合作最近數年與前些年的根本不同在於:“俄羅斯國防工業首次對中國購買技術、設備和部件表示出明顯興趣。"有報道稱,俄羅斯航太署與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 CASIC)磋商購買組件進行微電子製造。他補充説:"諸如俄羅斯電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那樣的公司存在著一定的合作經驗。”

  如果説90年代在貿易額微薄的情況下軍事技術合作曾經是俄中雙邊關係的基礎,那麼目前在貿易額為900億美元的情況下,俄羅斯對中國的武器出口約為20億美元。

  卡申説:“這十分顯著,在政治方面很重要,但在經濟方面它不是雙邊關係中很大的組成部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