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城鄉同頻共振的時代樂章

  • 發佈時間:2015-01-05 07:31: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孫林何紅衛趙經平

  2010年,長江邊上的吳家崗村,開起了一家名叫“桔子紅了”的農家樂。

  這件看似一個普通村莊裏的偶然小事,背後卻關聯著湖北省宜昌市統籌城鄉發展一盤大棋。

  吳家崗村位於宜昌市宜都市紅花套鎮。近年來,在宜都市城鄉總體規劃中,這個村子的發展被納入了沿江城鎮帶中統籌考慮,與城鎮的交融越來越緊密。隨著臨村公路的修通、産業園區的興建,吳家崗正一天天呈現出新鮮的模樣。

  多家企業陸續入駐村裏,柑橘採購客商往來頻繁,來遊玩的城裏人也多了起來。“桔子紅了”農家樂的誕生,正緣于近年來村裏人氣的日漸旺盛。村黨總支書記裴大勇告訴記者,這個農家樂平時要雇傭三四個人,一年能有10萬元的收入。

  對於吳家崗村民來説,他們可能不太清楚“城鄉統籌”、“四化同步”這些概念,但他們能切實感受到身邊令人高興的變化:路通了,村子變漂亮了,住上了新房,賺錢的機會多了……在宜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進程中,他們沒有被遺忘被拉下,而是在同步前行。

  “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三農是關鍵和難點。”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向記者講述宜昌“城市夢”時,首先講的卻是農村發展,重點強調的是城鄉統籌。

  “當前我們最大的發展差距是城鄉發展差距,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二元結構問題。沒有城鄉統籌發展,沒有城鄉共同繁榮,實現小康夢、城市夢只能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

  城鄉統籌,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如何把這篇大文章真正做實做細,依然值得探討。宜昌統籌城鄉工作的最可貴之處,正在於其實實在在,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不是懸在半空的理論,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籠統安排,而是在系統謀劃下分解成了一項項目標明確的工作舉措,體現在對農村發展和農民利益的真切關注中,融入進了百姓身邊的故事裏,就像吳家崗村民所感受的那樣,看得見,摸得著。

  從一條村級路看全域統籌——

  把農村發展融入全市的佈局中,推進城鄉規劃無縫對接,重心朝“鄉”去下沉

  在夷陵區的官莊村,有全區第一條生態旅遊休閒綠道。

  這條全長7公里的官莊路,從村裏的柑橘市場延伸出去,不僅方便了村民們的日常出行,也鋪就了村裏1萬多畝柑橘通往外界市場的坦途。

  同樣受益於這條公路的還有城裏人。官莊路上瀝青機動車道和彩色自行車道、步遊道並行,蜿蜒在萬畝橘園和青山綠水間,成為宜昌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兩個多月前,第四屆宜昌柑橘節剛剛在官莊村舉行,海內外客商和前來遊玩的市民雲集於此,人氣一時爆棚。

  “現在農家樂火得不得了!營業額一天能有2000塊吧。”村民袁長龍家從2009年起辦起了農家樂,這兩年生意一年比一年紅火。

  而這些變化,都源於夷陵區的整體規劃。2013年10月竣工的官莊路由財政出資進行提等升級,並結合沿線村容村貌整治對現有景觀進行改造。官莊路的另一頭,則與夷陵區規劃建設的主幹道小鴉路相接。

  一個村莊就這樣連接上了城市大動脈,嵌進了全區發展的佈局中,城鄉同頻共振。

  全長31公里的小鴉路所帶動的,遠不止官莊一個村子。這條曾是夷陵發展“腸梗阻”的公路,在投入7億元投資升級改造後,如今一線串珠,連起了一個個鄉鎮和村莊,成為遠近聞名的城鄉統籌發展核心示範帶。沿線工業園區內企業産業鏈不斷延伸,田園變成車間,村民就地入城,休閒農業蓬勃發展,更催生了若干秀美宜人的生態新村。

  “要改變過去就三農抓三農的思維定勢,將廣大農村納入城鎮規劃視野,用城鄉統籌的理念謀劃農村發展。”夷陵區委書記劉洪福説。為此,全區投資2000多萬元,編制完成了424平方公里的城鄉統籌全域規劃,以及集鎮、重點區域和176個村莊規劃,區、鄉、村三級規劃全覆蓋。

  夷陵區的規劃,對接著宜昌市的全域規劃。宜昌市副市長王國斌告訴記者,規劃確定了宜昌全域的功能劃分和空間佈局,著力構建“大城市—中小城市—重點鎮(一般鎮)—農村新社區”的現代城鎮體系,各縣市區在這一框架內再編制自己的規劃,實現有機對接、多規融合、協調並進。

  規劃先行,其好處不僅在於明確了各地功能定位,能充分利用資源、區位優勢,避免“小而全”的重復建設,更重要的是,把農村放進了全市發展的大盤子中考量,並落到白紙黑字上。各種資源按照合理配比用於城鄉共同發展,而不是集中在城市。

  “在全域的統籌規劃中,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重心要朝‘鄉’去下沉。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真情實感、真金白銀、真抓實幹。”宜昌市市長馬旭明一再強調,“鎮村怎麼建設、産業怎麼發展、村民怎麼轉化、民生怎麼保障,都是要仔細考慮的問題,規劃只有到了這個深度和精度才能説是‘全域統籌’的開始。” 02

  從一個專業園區看産城共榮——

  正確處理産業和城市的關係,推動“産城融合”,讓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為城鄉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統籌城鄉,關鍵是城市帶鄉村,這考驗著城鎮的帶動能力。

  安福寺鎮火山口村的村民江貴芳,現在每天固定到鎮上的歡樂家食品公司上班,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和城鎮職工差不了多少。

  能在家門口上班掙錢,這得益於鎮裏開發建設的食品工業園區。

  在枝江市安福寺鎮的食品工業園區,副市長李奎陽頗多感慨。他告訴記者,這裡在十幾年前還只是一片河邊荒灘,當時他正是安福寺鎮的黨委書記。

  “為了建這個工業園,市、縣、鎮三級謀劃,召集了13個部門一起開會。”李奎陽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市領導跟大家説,不要看這個園區現在規模小,稅收少,發展起來之後,對於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意義非常大。”

  食品工業園的意義在今天得到了充分驗證。歡樂家食品、天元罐頭等29家規模企業陸續落戶,初步形成了水果、飲料、蔬菜、水産、休閒食品、配套加工六大産業集群,提供了上萬個就業崗位。

  有了産業集聚,才會有人口集聚,城鎮也才會有生命力。不少周邊的年輕村民,因為在鎮裏有著穩定的就業,已經買房安家。安福寺鎮鎮長苗濤告訴記者,鎮裏2012年動工的首個商品房小區,現在均價已經賣到了每平方米2700多元,其原因正在於大量農民在城鎮裏穩得住,能致富,扎得下根。

  “今後我們的村民要變成市民,光有這個身份還不行,還要有這個認同,有相應的發展能力,要真正過上城市生活,不能行走在城市邊緣。”宜昌市委副書記王興於表示,“這就要求我們統籌好城鎮發展和農民就業的關係,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否則,即使農民進城了,上樓了,集中居住了,也只是形式,不可持續。”

  産業的繁榮也增強了城鎮實力。當年工業短腿的安福寺鎮,現在財政收入每年近5000萬元,無論是搞城鎮建設還是反哺三農,都不再捉襟見肘。

  城鎮化創造需求,工業化創造供給。有了這兩大引擎,現代化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安福寺食品工業園的發展,體現的正是宜昌統籌城鄉最為基本的理念:産城共榮。

  “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是載體,是拉動內需潛力所在,更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內容。”黃楚平表示,“而工業化則是核心之‘化’、基本之‘化’、是龍頭。要正確處理産業和城市的關係,通過城鎮功能的完善帶動産業的集聚,通過産業的集聚推動城鎮的建設,讓新型城鎮化具有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因此,在宜昌的城鄉規劃中,既充分考慮城鎮擴容,更著重謀劃産業佈局——

  位於川鄂咽喉、三峽工程壩區庫首的秭歸縣,立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充當起了三峽壩區物流“橋頭堡”的角色;山巒疊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堅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綠色富,茶葉、旅遊、高山蔬菜等一批特色産業迅速發展壯大;在興山縣,全縣34名縣級領導分別聯繫43家企業和53個重點項目,全力推進“五大百億産業”建設……

  “我們的城鎮化率能達到近50%,跟産業發展密不可分。”當陽市委副書記覃緒華表示,“以前我們當地缺少産業,農民想打工,只能到外地去,現在不用了,全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253家,農民不出遠門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從一個特色産業看工農互惠——

  立足農業優勢發展農産品加工業,變單純的“以工補農”為“工農互惠”,城鄉工農交融産生耦合效應,釋放更大的發展能量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宜昌要發展工業,離不開其豐富的農業資源。

  事實上,這也是農業大省湖北全省的發展理念,省委早在幾年前就提出:“農産品加工業是與汽車工業一樣的、名副其實的‘萬億’産業。要讓全國人民‘吃湖北糧、喝長江水、品荊楚味’。”

  順應全省大的政策背景,宜昌發力農産品加工業,信心滿滿:“要讓更多的人‘喝長江水、品宜昌味、憶三峽情’。”

  2010年,位於宜都市的土老憨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摘得了全省第一枚水果類馳名商標。這是一家宜都市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其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將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化經營優勢。

  “宜昌全市有1/4人口從事柑橘産業,2014年,全市柑橘總産量320萬噸,佔全國總産量12%。”土老憨相關負責人介紹説。

  漫山遍野的柑橘,孕育出了土老憨這一精品蜜橘品牌。而土老憨的發展,又反過來拉動了全市的柑橘産業。公司在周邊建起了5000畝精品水果基地,帶動全市10萬畝柑橘種植。依託馳名商標,柑橘身價倍增,宜都橘農走上了精品高效的種植之路。

  立足於農業的新型工業化,讓工農之間無縫銜接。在統籌城鄉中,宜昌不再是單純地“以工補農”,而是“以工促農”,是“工農互惠”。隨著一個個像土老憨這樣的農産品加工企業不斷涌現,宜昌的農業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換著模樣。

  在著名茶企蕭氏集團,從初級品茶葉,到茶粉、茶食品、茶飲料、茶提取物,一片茶葉演變出千姿百態;在秭歸縣屈姑公司,臍橙皮可以提煉精油,柑橘肉可以發酵生産果酒,橘絡可以制茶,可謂把柑橘吃幹榨凈;在枝江市的中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看似最簡單的腌制醬菜,到製作脫水蔬菜,再到在蔬菜中提取酵素飲料,蔬菜被全程利用……

  在産業化的帶動下,宜昌農業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從一産進入二産,甚至三産。

  “農業現代化,需要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但不是僅僅在一産內調結構,而是要在一二三産業之間調結構。”湖北省委農辦副主任章新國在宜昌調研時説。

  這種一産接二連三的發展理念,同樣在宜昌各地規劃設計之初就已被納入藍圖。在夷陵區三峽國際旅遊茶城的規劃圖中,記者看到,從茶葉商貿區,到保鮮冷鏈系統、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再到茶山公園、茶葉博物館、美食文化村、茶藝表演培訓中心、旅遊酒店,這裡一應俱全,早已超越了傳統茶産業的內涵。

  農業現代化在讓農業增值的同時,更強勁拉動了農民增收。宜都市委書記莊光明就表示:“我們之所以重視土老憨這家企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能拉動農民致富,把農民小生産和大市場聯繫起來。”

  背靠生産粉條的龍之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陽市如今有一大批農民靠種植紅薯走上了致富之路。“周邊3萬多畝地種紅薯,我負責提供種苗,給農民的保護價是3毛5。”董事長潘官盛告訴記者,公司現在每天收購農民的紅薯1000噸。在2013年11月份收購高峰期,最多時公司一天收了3000多車紅薯。

  “百億特色産業、千億農産品加工、萬元農民收入”,宜昌致力打造的農業産業化格局,而今已逐漸變成現實。近年來,宜昌每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農産品加工企業佔到一半以上,2014年,全市農産品加工産值突破1500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跨越萬元門檻。

  從一個農村新社區看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讓城鄉文明共建共用,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齊頭並進

  當被問到以前怎麼處理生活垃圾時,遠安縣洋坪鎮雙路村村民蔡紅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村裏有條河,就扔到河裏去……”

  垃圾亂扔,在許多農村曾是普遍現象。不過在如今的雙路村,這早已成為歷史。村委會主任王保華説,現在家家門口有垃圾箱,村裏有保潔員。山環水抱的村子這麼乾淨漂亮,誰也捨不得亂丟垃圾。

  雙路村在遠安縣並不是特例。縣長蘇海濤告訴記者,2013年,湖北省開展了“萬名幹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以此為契機,遠安著力構建農村環境治理長效機制,“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集清運處理模式已在全縣推廣開來。

  “垃圾隨意丟棄,不能一味指責農民不文明。”遠安縣舊縣鎮黨委書記殷玉輝表示,“農村環衛設施不健全,垃圾確實沒地方放。所以,‘潔萬家’活動開展後,我們在各村都建垃圾集並房,每村還配備了兩到三名保潔員,全部由財政埋單。現在,村民的文明習慣就慢慢養成了,以前亂丟亂燒垃圾的現象看不到了。”

  不僅是在農村衛生環境上舍得花錢,在整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遠安各級財政都在加大投入。

  “我們提出建設‘實力遠安’,有了實力,就能更好地反哺農業農村。”遠安縣委副書記張駿説,近年來,遠安拿出真金白銀,積極開展農村新社區建設,全縣農村條件適宜的村全部完成新社區建設規劃,相繼建成和啟動農村新社區建設48個,2000多戶農民住進了新家。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這是城鄉統籌中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雖然宜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會有很多人口留在農村,必須堅持城鎮化和新農村兩條腿走路,讓城鄉居民享受均等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宜昌市委副秘書長、農辦主任周鴻説。

  “要切實念好‘衣食住行、醫教保業’八字經,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在宜都市枝城鎮失地農民的安置小區內,鎮黨委書記龍頂泉介紹説,政府不僅為被徵地農民建好了安置房,還給他們辦理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2014年1月,宜都市第8次上調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待遇,每人每月增加80元。

  而宜昌近年來推出的農村網格化管理,更是讓農民共用了資訊化成果,打通了農村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

  所謂網格化管理,就是在光纖進村的資訊化支撐下,把農村劃分為一個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員,村裏設立網格管理站,鄉鎮設立網格管理中心,通過資訊化渠道,就地實施代辦代理的“雙代”服務,把政府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

  “我們縣山大人稀,最大的一個村有81平方公里,加上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幾個村幹部根本顧不過來。”長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推行網格化管理後,我們以黨員為骨幹、以資訊化為支撐,建立起了快捷的資訊平臺、便利的服務平臺、高效的治理平臺,趟出了一條山區農村社會治理新路。”

  “有困難,找‘格格’”,這在宜昌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的共識。在夷陵區小溪塔街道倉屋榜村的網格管理站,大學生村官丁姣姣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群眾辦事不出村”下放審批及服務事項目錄》,裏面涵蓋農村宅基地審批、結婚登記、身份證辦理、工商登記等45項事項。“有的事項審批許可權已經下放到村裏,我們直接就可以辦理,審批許可權在鄉鎮的,我們通過資訊聯網系統傳送過去,辦好手續證件後再由網格員幫村民取回來。”

  從“智慧城市”到“智慧鄉村”,宜昌的廣大農村,正在逐漸和城市一樣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這也正是宜昌城鄉統籌的最終目標。宜昌建設現代化城市的夢想,照亮的不僅是城市,更有全市1348個村莊。隨著工農城鄉的融合互動,共建共用,宜昌的“城市夢”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