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越改革 越活躍

  • 發佈時間:2015-01-05 05:59: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有文化企業積極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並購重組,有力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跳出傳統領域的文化産業融入宏觀經濟大格局中,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金融成為澆灌文化産業的“一池活水”,讓文化創意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年來,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得以充分釋放,一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正在探索中逐步形成。

  強實力,推力作

  ——改革促進活力提升

  時值歲末年初,正是演藝市場火爆之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為小朋友們精心推出的新戲——《小飛俠彼得·潘》著實為少兒演出市場點燃了一把火。世界經典童話的魅力,高科技手段展現出的奇幻舞臺效果,還有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小朋友和家長們驚嘆不已、拍手稱奇,紛紛讚嘆“真是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介紹説,除了新推出的《成語魔方》和《小飛俠彼得·潘》外,該院2014年5部新戲的創作任務已經全部完成,並創下了692場的演出記錄,足跡遍佈91個市區縣,還遠赴加拿大、哥倫比亞、泰國、法國、德國演出和交流。

  改革創造的活力,已不僅限于文化産品的創造和文化消費市場的繁榮,文創企業規模與品質的雙重提升,群眾也有目共睹。2014年1月至10月,我國文化及相關産業新增企業2.4萬戶,同比增長56%;截至10月底,我國共有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16.6萬戶,註冊資本4053.6億元。

  在發展最為活躍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連續3年增長12%以上;從業人員連續3年保持在150萬到160萬之間,在北京所有産業中位列第一;文化産業的經濟貢獻率連續3年排名第二。

  在規模穩步增長的新常態下,文化産業內部結構也悄然生變,傳統文化産業所佔比率逐年下降,新型文化産業所佔比率逐年上升。據統計,2014年前11個月,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同比增長57%,登記企業近6萬家,文化法人單位13萬家,其中非國有企業已佔80%;全市文化資産總量已達到18000億元。隨著規模與品質的雙重提升,社會各界對文化産業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謀創新,快轉型

  ——服務意識逐漸增強

  2014年,國內首創24小時營業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可謂在業內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標桿”。隨後,“24小時書店”概念迅速在全國蔓延:杭州“閱覽樹”24小時書店、深圳書城中心城24小時書吧、山西萬邦圖書城“夜書房”……遍地開花的24小時書店不僅將“一張書桌、一盞燈光”留給了深夜熱愛閱讀和思考的人們,也給文化産業如何更好服務大眾留下了更多思考空間。

  服務大眾的同時,轉變經營模式使24小時書店的經營成果令人驚喜:從2014年4月試營業到7月下旬的短短3個月,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零售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6.67%;即便不考慮夜間銷售,增長幅度也為54%,夜間營業明顯帶動了日間銷售。

  2014年,更多書店開始思考其賣場優勢及精準的顧客定位,“店面升級、品類擴展”成為更多實體書店的調整舉措。這些改變帶動了實體書店經營理念的提升和經營業績的改善。《2014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全國實體書店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標誌著實體書店終於走出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困局。

  文化創意産業離不開創新,而基於服務大眾的經營模式創新更必不可少。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消費産品和服務,是推動我國文化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2014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期間,面向百姓免費發放的“文惠卡”不僅將各類文化消費集合於一張小小的卡片之上,還通過大數據積累,分析哪些産品和服務更受老百姓歡迎。這種科技支撐下的文化服務,不僅讓消費者更加便利,對於行業監測、宏觀調控、政策創新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促融合,增資本

  ——助力産業再次騰飛

  一年來,“融合”成了文化産業發展的關鍵詞和主旋律。

  前不久,騰訊邀請100余位“網文大神”在深圳進行了3個小時的閉門會議,發力文學業務。網際網路巨頭之所以盯上了網路文學,與一個名詞息息相關——IP(智慧財産權)運營:網路文學的收入以往主要來自閱讀收費,而今後IP運營將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業內人士分析認為,IP運營將成為串聯起文化産業鏈的一條主線。

  在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從文學到影視再到動漫遊戲,一個相互交織的智慧財産權新生態正在形成。郭敬明的《小時代》被改編成3部電影,累計票房接近13億元;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改編為電視劇後爆紅,單集售價高達300萬元;南派三叔所著《盜墓筆記》被改編成網路劇,單集500萬的製作成本創下行業紀錄……

  並購、控股、參股,以及股權投資、業務合作……行業的高速發展和高回報的光環吸引著各路資本快步進入影視業。從2002年到2013年的10餘年間,我國的電影票房從8.6億元增加到217.69億元,增長了24倍,預計2014年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大關。資本市場的高潮疊起,也助推了我國影視業進入黃金髮展週期。

  “有了金融支撐,一分錢就可以變成一元錢甚至是10元錢。”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介紹説。2014年5月,中南傳媒獲得了文化行業首個金融牌照,開創了“産融結合”的先河。這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對提高集團投資管理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文化與科技、旅遊、製造業等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正推動著我國經濟更快實現轉型升級;金融業與文化産業之間加強“勾兌”,以及投融資機制的不斷完善,也使得社會資本與民間資本圍繞文化産業的整體佈局有效聚集,實現資源的整合完善、優勢互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