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苗圩:打造新常態下工業升級版

  • 發佈時間:2015-01-04 11:29:28  來源:工信部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在《求是》2015年第1期發表了題為《打造新常態下工業升級版》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工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努力發揮工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的主力軍作用。

  一、深刻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業的重要使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判斷,準確刻畫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這是新時期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打造中國工業升級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工業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必須認清的新形勢。

  工業是支撐經濟平穩運作的主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保持在37%至45%之間,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工業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並處於合理區間依然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工業保持平穩發展,將為我國經濟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戰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突出,癥結在工業、難點在工業、突破點也在工業。消費方面,只有加快製造業向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網路化銷售等先進製造方式和商業模式轉型,才能滿足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支撐消費結構升級。投資方面,近年來工業物流、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智慧製造、智慧物流、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正在成為投資新熱點。出口方面,工業製成品已佔全部出口的95%左右,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是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就業方面,新興産業成長與傳統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正在創造大量高品質就業崗位,帶動整個就業結構改善。

  工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要領域。歐美發達國家經驗和我國發展實踐表明,工業是研發投入的主要陣地,是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整體創新水準。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太、探月工程、高速鐵路、高性能電腦、新一代行動通訊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聯網、智慧機器人等大量創新性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創新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風起雲湧,工業技術與資訊技術即“兩個IT”深度融合成為産業發展新趨勢。只有加速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創新,真正把工業發展動力轉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我國工業才能從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躍升,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的根本性轉變。

  二、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伴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國際經濟復蘇疲弱態勢延續,我國工業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增多,工業運作風險逐步顯性化。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業發展既要面對舊問題的纏繞,又面臨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對此要有清晰認識和準確把握。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長期以來,工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産力來實現規模擴張,對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的重視不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偏低,産業長期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中低端環節。進入資訊化時代,發展先進製造模式所需的高端感測器、數控系統、工業應用軟體等基本被國外壟斷,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嚴重阻礙我國産業從成本競爭向效率競爭轉型。特別是,由於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難以支撐國家搶佔國際産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行動。

  産業結構不合理。一方面,傳統産業産能過剩矛盾突出。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甚至在光伏、風電等新興産業也開始出現産能利用不足,産能過剩已經成為困擾我國工業長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一方面,新産業培育不足。智慧製造、增材製造、雲製造等發展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明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增長點不多。從區域佈局看,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導致區域産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

  發展環境亟待優化。隨著經濟增速下行,各種矛盾逐漸顯現,市場信心不足,給工業企業投資決策、融通資金、生産經營等造成明顯負面影響。工業行業平均銷售收入利潤率偏低,長期在6%—7%低位徘徊,近兩年進一步下滑至6%以下。由此導致資金、人才等資源大量向金融、房地産、證券等領域流動,難以吸引到優質要素資源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此外,工業領域的普惠性政策不足,諸多創新能力強的中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創新創業投資支援,往往錯失企業成長的最佳時期。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推動下,新的國際産業分工和價值鏈格局正在形成。發達經濟體加快戰略調整,推動“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流,對我國産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形成巨大壓力。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利用生産要素相對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産業,對我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留併發展中低端産業形成挑戰。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規則新體系與全球治理新機制正在重構,如何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國際貿易與投資談判等方面的話語權,將會對我國工業競爭力産生深遠影響。

  三、在主動適應新常態中做好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這篇大文章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找準方法、狠抓落實,做好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這篇大文章,搶佔新一輪産業競爭制高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工業篇。

  優化産業結構,發現培育工業領域新增長點。堅持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實施創新驅動、品質品牌、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等重大工程,將有潛力的新興産業加快培育成為主導産業,推動産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提高工業發展的品質和效益。要充分發揮戰略、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發揮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和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後産能力度,繼續化解過剩産能,推動企業兼併重組,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要推動製造業産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網際網路金融等生産性服務業,推動工業向價值鏈高端演進。要深挖資訊消費潛力,加快實施“寬頻中國”工程,加大4G網路基礎設施投資,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切實發揮高品質投資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實施創新驅動,重塑工業轉型發展新引擎。堅持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增強中國工業升級的動力。要圍繞兩化深度融合需要,力爭在積體電路、新一代行動通訊、重大裝備、智慧機器人等領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礎共性和核心關鍵技術,提高我國工業基礎能力與國産智慧技術、産品和裝備水準。要著力健全國家製造業創新網路體系,支援眾設眾包、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創新發展,加快推動工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培育壯大産業競爭新優勢。

  發展智慧製造,探索資訊化條件下生産新方式。堅持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戰略重點,抓住新一輪産業變革浪潮和資訊化發展趨勢,探索智慧製造生産方式,建立資訊化條件下的工業生態體系。要以應用為核心、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利用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大力發展智慧製造,促進工業全産業鏈、全價值鏈資訊交互和智慧協作。要支援工業雲服務平臺建設和大數據技術應用,鼓勵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眾包設計、柔性製造、個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製造模式。要加快部署高速、寬頻、移動、泛在的資訊網路基礎設施,推動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和應用,有效支援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業務發展。

  加快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低碳迴圈發展新模式。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工業文明建設相結合,推動工業走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之路。要積極支援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設備和産品開發,提高國産智慧産品、智慧裝備的製造能力,為農業、服務業提供更加節能高效的設備。要加快節能環保、再製造、新能源汽車等産業發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節能資源協議、高耗能産品能耗限額標準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大力支援智慧電網建設,促進能源資源的優化調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為重點,組織開展低碳技術試點,推動建設一批低碳工業園區。

  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工業轉型升級新活力。堅持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著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減法”,重點清理涉及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進一步減少工業領域的審批、核準、備案事項;認真梳理並向社會公佈“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加寬鬆公平,更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從加強依法監管、完善監督檢查、提高服務能力、推進行業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安全生産、産品品質、環保標準、用戶權益保障等“紅線”,將工作重點更多放在制定法規標準、完善基礎設施、提供公共平臺,更好為企業服務上來。

  擴大對外開放,開闢工業持續發展新空間。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構建工業開放發展新格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對外開放新的戰略部署,大力支援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拓展化解過剩産能的新途徑。要密切跟蹤、主動對接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工業開放發展需求,在“負面清單”管理、産業安全審查、開放環境建設等方面拿出務實舉措,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積極參與高水準自貿區談判,全面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更好地幫助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贏得主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