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高管 亦官亦商亦落馬

  • 發佈時間:2015-01-04 08:31:0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八大後多人被查

  壟斷行業是重災區

  ■王民和 特約記者 陳昆

  臨近年關,反腐力度卻進一步加大,央企成為反腐“主戰場”。近日,東風汽車、神華集團、中國聯通等中央級國企相繼有數位高管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調查。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企高管“落馬”屢見不鮮。對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等發佈的公開資訊進行初步統計,有80余位國企高管被通報涉嫌違法違紀。這些高管多從基層起家,成長為行業明星,卻在走向人生巔峰的過程中墜落;他們曾在重要行業或關鍵領域手握重權,甚至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近似的人生軌跡,勾勒出一部分國企“落馬”高管的顯著特徵,更凸顯了國企反腐必須依靠制度來鎖住權力的籠子。

  現象 高管紛紛“落馬”

  中國聯通集團的實權派人物、聯通國際業務部總經理閆波日前以出差為名報備後,已在海外失聯多日,初步估計是已私自出逃。其聯繫電話已關機。而中國聯通也于12月26日緊急要求集團總部的處級以上幹部全部上繳因私出國護照。

  在此之前,聯通網路分公司副總經理兼網路建設部總經理張智江與資訊化和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宗新華都已涉嫌違紀並被免職。不願透露姓名的運營商人士透露,對中國聯通“落馬”高管和被舉報高管的調查,都指向更高級別的重要高管。

  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煤企神華集團也在一週之內,宣佈被調查人數已達4人,神華集團正在上演和中石油類似的“窩案”。截至目前,中國石化、中國聯通、東風汽車、神華集團等4家央企已先後有高管“落馬”,多為廳局級幹部。

  “功臣”走向腐敗

  國企反腐轟轟烈烈地持續著。在這些高管中,並不乏企業功臣。《企業觀察報》報道,某央企總經理涉嫌嚴重違法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太突然”“事發前沒有任何徵兆”,是業界聽聞此消息後的普遍反應,更多人則是對這位昔日功臣的突然“落馬”唏噓不已。

  從基層起家,先高升後“落馬”,這位被內部人士稱為“拼命三郎”的央企高管,其人生軌跡在國企“落馬”高管中非常有代表性——上世紀60年代左右出生,技術功底過硬,一度算得上是行業翹楚,不料涉嫌貪腐,昔日商界精英也成階下囚。

  在更富有戲劇性的人物中,華潤集團前總裁宋林算一個。宋林在2004年出任華潤集團總裁時才40歲,是國資委系統內最年輕的副部級幹部。彼時華潤的總資産為1012億元,經營利潤為45億元;到了2013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1337億元和563億元。事發之後有人撰文,發出“我之哀宋林,其實是哀國企,哀一代為國服務的商業精英群體”的感慨。

  析因 為何能源、電信業成重災區?

  無論是中國聯通的宗新華,還是神華集團的張文江,在官方發佈的消息中均未提及他們被調查的具體原因。但有觀察人士表示:“從以往看,被組織調查,往往是指這些官員涉嫌貪腐。”

  在被調查的80位國企高管中,來自能源行業的人最多,共計16人,佔到被查人數的20%;建設投資行業10人;傳媒行業有8人;通信行業有8人;金融行業有7人;冶金行業有6人;其他行業有25人。這些企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大。以中石油為例,根據中石油的年報,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的總資産為23421億元。整個中石油集團的下屬二級單位多達150個,員工總數86萬多人。

  能源、汽車、電信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是導致高管違法違紀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以前,國際能源價格一路飆升,讓石油、煤炭等行業嘗到了甜頭;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産國和消費國;而有些國企高管對本該屬於企業和國家的財富看紅了眼,不惜違法亂紀也要撈一把。

  為何貪?中國式國企老總“宿命”

  為何國企老總會成高危職位?《南風窗》發表文章認為,國企高管薪酬一直沒有實現市場化,實行限薪,國企高管薪酬過低是當事人的普遍看法。

  持股無疑有利於激發企業家的工作熱情,持有相當股份是企業家的必要條件。然而,長期以來,對國企高管持股監管相當嚴厲。非上市國企在2008年發佈《關於規範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後,就沒有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審批高管、員工持股的案例。

  華潤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均為國有獨資企業,宋林、宋志平不持股。中長期激勵同樣很嚴。可以管窺的是,2013年,A股共有153家上市公司公佈股權激勵方案,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了僅佔9%。同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股份佔總股本普遍小于1%,收益佔薪酬總水準的最高比重原則上不得超過40%。

  國企領導人亦官亦商的角色,也讓外界更難監督。《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稱,國企腐敗的首要原因是國企市場化程度不高,行政組織特徵依然明顯。目前,國企大多由中央或地方的國資委出資設立並直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名為企業,卻通常享有超市場化的特權。同時,國企與黨政權力之間的密切關聯,也為權力尋租預留了空間。

  建議 用制度鎖住權力的籠子

  權力高度集中、民主渠道架空、企業決策一個人説了算是部分國企出現腐敗問題的主要原因。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認為:“一些國有企業運作機制呈‘金字塔形’,工會、職工代表大會、監事會等民主管理渠道形同虛設,這些都為貪腐埋下了隱患。”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認為,一把手崗位是腐敗高發領域,國有企業多位一把手被查,表明瞭國家反腐力度很大,也暴露出國企一把手的權力過於集中,對其監管存在漏洞。

  政企分開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一環。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紅一認為,政企分開是多年以來國企改革孜孜以求的目標,如果作為企業掌控者的國企高管的身份不改,或者形改而實不改,改革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將國企高管真正看成企業經營管理者,對決策行為承擔相應民事責任,國企高管才能明白究竟應該對誰負責,也才能謹慎決策。

  外部的監督也要被重視。要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各級國資委應設立專門的內審領導機構,定期對系統內企業進行審計,以利於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整改,避免審計滯後情況的發生。

  結語

  近年來國企腐敗事件之所以頻發,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不到位、産權不明晰、內部制衡不清楚。對此,《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稱,在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過程中,應注重協調好“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與“老三會”(黨委會、職代會、工會)的關係。可以通過企業章程和規章制度明確各自的職責分工,既要保障董事會行使相應的決策權,也要確保黨委會發揮總攬全局的保障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