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提升城市管理何必付出如此代價

  • 發佈時間:2015-01-03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 春

  渾厚幽遠的上海外灘鐘聲依舊,36條年輕的生命沒有能夠邁入嶄新2015年。不少市民自發來到陳毅廣場,放下鮮花,悼念那些逝去的生命。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發生,特大城市或人流密集區的公共安全紅燈再次亮起。痛定思痛,不論每一次事故有著怎樣的具體原因,都必須引起城市管理者以及公眾的警覺。

  國際上一種前沿觀點認為,公共安全過去以應急處置為核心,現在應該轉移到以應急準備為重點。即使發生事件也不致造成嚴重傷亡。作為國內災難醫學最早倡導者之一、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的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認為,國內災難醫學及應急搶救、統籌協調能力都需要進一步完善,面對突發災難,只有平時做好完善的應急準備才能處變不驚。國外重視風險評估,對大型活動,如歌舞、體育賽事、宗教集會等活動的性質、人數限制、會場人員密集度、警力佈置、救援力量調度都要進行風險評估,有具體的規範和要求,事前制定多套應急預案。現場配置救護車、消防車,保持“人造通道”通暢,徹底做到“有備無患”。他痛心地説,在此次上海外灘踩踏現場,一些警察、救護人員眼看著受傷人員痛苦呼救,就是沒有辦法把他們拉出來,或提供急需的心肺復蘇幫助。國外警察和救援人員在上崗前需要進行心肺復蘇培訓值得借鑒。

  類似上海外灘的踩踏事故,世界上很多國家發生過。導致這些悲劇的原因眾多,但預警不充分、管理不到位總是共因。即使是上海這樣有著全國領先管理水準的現代化大城市,安全漏洞也時有出現。踩踏悲劇背後考驗著城市管理智慧和技術問題,暴露出公共安全領域的系統脆弱性。

  事實上,重大節日外灘“壯觀”的擁堵甚至混亂場面,早已成了上海“一景”,城市隱藏的問題被認為值得高度警惕。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説,“中國式大型活動”普遍存在人流密集、活動預案和風險評估的問題。隨著中國城市經濟和人口的飛速發展,現代娛樂、文化消費等活動增多,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應對大型集會活動成為新的常態。借鑒西方國家經驗,更需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創新,這就對我國大城市應對密集人群的能力和機制提出嚴峻的挑戰。

  上海市科技系統一位專家對記者尖銳表示,“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社會治理理念現代化,是政府公共管理思維的現代化。如果管理不是基於數據分析和事實理性判定,而是相信人為假設和主管判斷,總會有事。”簡單、粗放、急功近利、疲於被動應付的傳統城市管理方式已經遠遠不適應大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水準和急劇增長的群眾文化消費需求。在這次踩踏事件中,儘管事故的原因可以列出一大堆,如跨年活動為了安全移到外灘源舉辦並且憑票入場,説明安全預案是考慮到了,事故看似與跨年活動無關,但旅遊、文化、媒體、安全、社區防範、預警監測等部門相互間還缺少統一指揮協調和溝通,這些可能是事故的真正“命門”。

  “智慧城市”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劉士林認為,充分運用大城市資訊化基礎設施、資訊技術,如匯集攝像頭、大數據、手機跟蹤等數據,在一個統一的大平臺上及時分析和評估這些數據,可以發出預警及時阻止人流騷動。他説,打破部門間數據的“壁壘”,統一協同聯動,可能就是適合中國國情的適應突發事件的有效路徑。

  血腥的災難警示所有人,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更要注意災難防護,保障人的安全,始終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每一次悲劇的發生,無一不是防範意識不足、人員掉以輕心。沒有災難的意識,讓悲劇頻頻發生,尤其“好了傷疤忘了痛”更成為一種常態。

  “災難救援七分功力在事前”。這次踩踏,受傷者多為學生,這也進一步説明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劉中民呼籲政府多部門加強配合,全社會要有對大樓失火、地鐵踩踏等災難事件的常態化演練。他説,在奧地利,專門有一天作為全國逃生救護演練日。奧地利維也納建造了六條地鐵線,但唯獨留下了5號線作為防範線路,一旦緊急關頭啟用,可作為“專列”把傷員從城裏運送城外,而且在地鐵站,所有救護車都可駛入。劉中民還建議,我國對災難性時間的逃生和救護的科普培訓還很少,希望加強城市安全、逃生科普的培訓,從學校階段就要開展災難救援練習,向廣大群眾進一步普及災難預防和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

  上海的踩踏事件提醒人們,我國的災難防護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公眾聚集並不是造成傷亡發生的根本原因,對公眾聚集活動風險缺乏認識,現場缺乏控制,人群缺乏有效安全意識,事前預案的缺乏才是導致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科技日報上海1月2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