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正在褪色的"金飯碗":高福利時代遠去 公務員本色回歸

  • 發佈時間:2014-12-31 15:32:29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國考多項核心指標出現5年來首次下降,國考熱終於降溫;一封縣委書記辭職信網上熱傳,有媒體稱第三波“公務員離職潮”已經到來。無數人艷羨的“金飯碗”似乎已經不再那麼誘人了。

  臨近年底,馮楠(化名)工作的某市屬政府部門的大院顯得格外冷清,往年“彙報工作”的旺季,下屬單位來人絡繹不絕,各種禮品也花樣翻新。“現在連臺曆都得自己買。”作為一名副處級公務員,馮楠正在適應這種變化。“禮品沒有了,各種會議邀請明顯減少,開會的交通費、答謝費也沒有了,就是有人送也不敢收。”

  他表示,其實八項規定並非分水嶺,在此之前,公務員的各種福利待遇就一直在不斷降低。“福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各種方便和特權也在消失。”不久前小學同學拉馮楠一起創業,他有點動心,他的身邊,已經有同事離開。

  頻頻遭質疑在“哭窮”

  “經常有人問我,當一名公務員可以賺多少錢?關於這個隱私問題不方便回答太多,我只能告訴你們,自從幹了這個行當,喝酸奶開始舔蓋了,吃薯片開始舔手指頭了,吃泡麵開始喝湯了,最最明顯的是吃益達不敢兩粒一起嚼了……”當馮楠把這個段子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後,回復的幾乎全是調侃和質疑:“哭窮呢吧?別裝了……”

  馮楠覺得自己被罵得有點冤,他説這個自嘲的段子在同事中流行很廣,“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公務員這幾年待遇一路走低是事實,可是説出去大家都不信。”一時衝動,他把工資條曬到了中學同學的微信群裏。

  “一共實發6524元,包括職務工資、級別工資、生活性補貼、工作性津貼、通信工具補助等,應發8000多,扣住房公積金、醫保和稅之後,每月工資就是6000多,這就是一個副處級公務員的全部收入。”

  馮楠沒想到的是,此舉並未使質疑聲消退,反而更大了。“公務員誰靠工資吃飯呀?更何況還是處級?”聽了這話,馮楠唯有苦笑。

  “這個工資水準,還是兩年前公務員漲薪之後的結果,那次漲薪把以前節日補貼和年底獎金都漲沒了,所以實際拿到手的錢不增反降。”馮楠告訴記者,北京公務員2012年上半年進行了規範工資,其實是為了回應社會對公務員工資不透明的質疑,表面上看工資一下子提高了1000元左右,實際上是把每年底發的8000元的年終績效考核獎金和元旦、春節、五一、十一發的4次1000元獎金(即四節獎金,所有北京事業單位都發)統一平攤到每個月工資中,以後這些獎金就不發了,所以實際上對於大部分公務員而言,根本沒有漲工資,而且由於工資基數大了,導致個人所得稅、公積金扣除增加,對於很多人而言實際收入反而下降了。

  “各種福利這些年已經逐漸消失,公務員的高福利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馮楠慨嘆。

  雞蛋筐積滿了灰塵

  10年前,馮楠碩士畢業,在一家新聞單位工作兩年之後進入政府部門,從科員做起。“頭一個月的工資是2000多元,拿到之後特別失望,其他去外企、國企的同學,最少都是5000起步。”然而,讓他心理平衡的是終於在北京落了戶,“網上説北京戶口值上百萬呢,雖然這錢摸不著,但畢竟算是紮下根了。”

  很快馮楠發現,雖然工資條上錢不多,但是生活並不像想像的那樣艱難。隔三岔五總會發點錢,各種名目的補貼,有的甚至連名目都沒有。“每月有2000元的住房補貼,1500元的交通補貼,此外每年還有3000元的防暑降溫費,2000元的購物卡,年底績效工資8000元,其他沒名目的就記不清了。”

  最讓馮楠感到舒服的是,過日子幾乎不用支出。“首先是吃住不用自己花錢,單位給單身漢提供宿舍,離單位一站地,兩人一間,條件還不錯。”至於吃飯就更方便了,從早餐到夜宵都可以在單位免費吃。“食堂伙食不是一般的好,自助花樣特別多,葷菜素菜幾十種,還有甜點、水果和酸奶,當時我們一群單身漢都特別喜歡加班,沒事也在單位待著,從早到晚蹭白食。”

  結婚以後馮楠不再整天吃食堂,卻也無須去超市買菜。“米、面、肉、菜、油、雞蛋幾乎什麼都發,除夕的時候食堂甚至還做好了年夜飯可以打包帶回家。”這些食物據説是有機種植基地特供的,市場上難以買到。為了裝每月發的10斤雞蛋,馮楠特意像老同志們一樣,買了一個可以折疊的雞蛋筐。

  除了食物,單位還發洗髮水、沐浴液、香皂、洗衣液、牙膏等所謂“勞保用品”,每季度發兩大包。“根本用不完,怕過期就到處送人。”

  墑欽庋的幸福生活如今已經成了回憶,優厚的福利逐年取消,現在工作餐雖然不貴,也要自己刷卡,東西已經很久沒發,“當然月餅和元宵更不用惦記了。”雞蛋筐在馮楠的辦公桌下積滿了灰塵。

  福利房先默默排隊

  福利分房是公務員最讓人眼熱的地方,也是他們“超國民待遇”的特權之一,這個話題在馮楠的單位裏也相當敏感。

  “我們單位確實分過房,説實話,不少年輕人就是衝著這個來的,誰都知道,我們這點工資攢一輩子也不夠在北京買房。”

  馮楠分到這個單位的那年,單位集資在西四環建房,“當時附近的商品房5000多一平方米,單位賣2500元一平方米,20多萬就能買一套兩居,可惜我沒趕上。”馮楠現在住的房子是2009年單位團購了一批經濟適用房賣給大家的,“在郊區,周邊商品房8000多,單位賣5000多,很多人覺得不夠便宜,而且經適房以後交易有困難,就沒要,這才輪上我。”

  沒有人知道這次分房是不是最後一次,因為單位分房的排隊還在默默繼續,新來的年輕人還在望眼欲穿地期待,“這樣的形勢,估計以後分房很困難了,大家雖然心裏都清楚,可是又抱著一點幻想,像是畫餅充饑。”

  與福利分房一起消失的還有公費醫療,2012年起,北京市公務員正式實行醫保,和所有人一樣拿著醫保卡去醫院看病了。“其實原來公費醫療特別不方便,得去定點醫院,轉院也很麻煩,但似乎是一種待遇和特權的象徵,現在這種心理上的優越感也沒有了。”

  政府部門公務員子女上學的便利也隨著今年“共建”的取消而變得不再那麼便利,“以前小學、中學都會給我們一些共建名額,孩子基本都可以去不錯的學校,最起碼是區重點,以後可能比較困難了,雖然還是有一定的渠道,但是控制很嚴,內部競爭會非常激烈。”馮楠的孩子明年上小學,他正在為此發愁。

  敢離開的人並不多

  當公務員身上那些超國民待遇和誘人的特權一點點褪去之後,剩下的是什麼呢?

  “現在我們端的確實不是金飯碗了,要是想著找發財捷徑,撈油水好處,養尊處優,以後恐怕不容易了,但我們端的還是鐵飯碗,最起碼不用擔心失業。”馮楠這樣評價公務員的職業,“公務員正在回歸為國家管理團隊的普通一員,就是所謂的公僕,如果是因為特權和好處而萬人爭搶,那肯定出問題了。”

  雖然福利待遇大不如前,但是真正打算離開的人並不多,“畢竟鐵飯碗也還是值得留戀的,體面,沒什麼風險,退休金也高。”馮楠表示,其實大規模的離職潮目前並未出現,他自己正處於這樣的去留糾結中,拿不定主意。

  不久前,馮楠的一個同事辭職去了一家企業,“不全是錢的問題,在企業一個比較低的職位也可以決策很多事情,而在機關,決策者很少,即使到了相當高的職位,也依舊是一個執行者。”馮楠表示,下決心離開的都是有一點“野心”的人,而且為此積累了不少的人脈和資源,出去以後大多幹得不錯。

  雖然褪去了金色,但是打破鐵飯碗依然需要很大的勇氣。(記者 張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