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借力高鐵 成都平原欲“上位”西部“軸心”

  • 發佈時間:2014-12-31 01:00: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20日,我國西部首條城際高速客運專線——成綿樂客專正式開行,標誌我國西部自然稟賦最好、人口承載力最強、城鎮化水準最高的成都平原經濟區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在四川省今年6月印發的《成渝經濟區成都城市群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作為國家“成渝經濟區”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坐落在成都平原上,涵蓋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在內的“成都城市群”,被賦予了鮮明的西部“領頭羊”定位。

  “城市群”模式正在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競爭和發展的“新常態”。成綿樂客專的開行,進一步縮小成都平原各城市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無疑為成都城市群一體化融合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但有分析認為,成都平原欲借高鐵效應重構區域經濟發展版圖,仍需做好發展步調的內部協同和資源稟賦的“雙向迴圈”。

  高速客專串起城市發展“朋友圈”

  “沿線人口3000萬,GDP佔全省51.4%,每人平均GDP為全省平均的1.88倍。”這是人們描述成綿樂客專時經常引用的數據。由於這條高鐵途經成都、綿陽、德陽、眉山、樂山五城,沿線密布電子資訊、科技、重工、農業深加工和旅遊等四川經濟拳頭産業,串聯起四川經濟最為發達和最具活力的産業帶,通車後便形成一個新的“1小時經濟圈”。

  “客專開通後,將給我們帶來很大便利。”四川九州電子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家莉説,她長期在成都工作,但母公司四川九洲集團總部則在國家科技城綿陽,他和同事們往來成綿已是家常便飯。在她看來,高鐵將對沿線高科技企業看到更加廣闊的前景。

  事實上,高新技術行業一直是成都和綿陽發展的重點,兩地的優秀企業之間的合作正成為四川新興産業發展的龍頭。比如在大數據領域,IBM成都分公司就與綿陽市政府、長虹集團等合作在當地建立了國內首個大數據分析競爭力中心,力圖通過資源整合和經驗互補推動整個産業實現飛躍。

  成綿樂開通,還打通了德陽會展業發展的“任督二脈”。本月初,第七屆中國(德陽)國際中小企業交易會在德陽舉辦,其中外埠企業約佔參展企業總數的70%。“作為一個三四線城市,這樣一個國際化比例是一個新的突破。”德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董曉剛表示,“成綿樂鐵路客運專線的開通使得成都雙流機場到德陽的耗時縮短一半,極大地提升了德陽發展會展經濟的吸引力。”

  據了解,在這之前,科博會、旅交會等國際性展會活動已先後在綿陽、樂山舉辦,並形成品牌效應。而隨著成綿樂客專的開通,一個以成都為核心,輻射德陽、綿陽、樂山、眉山等沿線城市的四川會展經濟圈正浮出水面。

  綿陽江油市委副書記陳琦認為,成綿樂城際鐵路貫穿于成都平原經濟帶,使沿線大中小城市串在一起,中小城市向成都、向更多的大城市接軌,為地區間經濟實現互補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人才、物流、資訊、技術交流等的加快將為成綿樂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實惠。

  “一體化”進程需規避三大問題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城市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重要載體。此次五城高鐵連通,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在縱向上拉通了一條大動脈,為城市群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交通保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長劉繼華表示,要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一個生態環境良好、城鎮分工有序、區域合作高效的西部地區典範,必須避免一些城市群已經出現的過於密集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實際上,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在內的我國東中部地區的城市群建設已有數年,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的系列問題值得後發的西部新興城市群警惕。有關專家分析,成都平原“一體化”建設至少需要規避三大問題。

  一是“一城獨大”導致的“虹吸現象”。目前來看,成都平原城市群規模等級不連續、結構不完善的問題比較突出。2013年的GDP數據顯示,成都為9109億元,綿陽為1455億元,德陽為1395億元,樂山為1134.79億元,眉山為860億元。成都與周邊城市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城市梯度明顯斷層。

  同時,由於教育、衛生等各種優勢資源在成都富集,人們本就會優先將成都選為工作生活地點。隨著高速客專建成,周邊城市的人才、資源可能會以更快速度向成都集聚,使成都給周邊地區的經濟造成“虹吸現象”,導致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劇。

  二是“多點發展”導致的“無序競爭”。城市群建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關鍵在於産業崛起。成都平原經濟區從宏觀意義上看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體,但從微觀看內部也有著不同城市的稟賦特點和功能定位。

  如果不能按城市各自獨特資源要素制定相應的專業化發展方向和區內分工佈局,就有可能造成産業同構和投資趨同。經驗顯示,有的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僅僅處於“淺表合作階段”,甚至是“面和心不和”“明爭暗鬥”,其實就是地方保護主義和無序競爭,最終會導致資源低效配置和經濟結構失衡。

  三是“過度發展”導致的“生態惡化”。城市群通常集聚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和經濟活動,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就更加突出。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是通病,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我國城市群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近年來,成都平原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環境保護與城市群經濟的矛盾出現了自東向西蔓延的趨勢。“先污染、後治理”以及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發展”有可能成為成都城市群的緊箍咒。

  城市群“雙向迴圈”重構區域發展生態

  四川在規劃中顯示了其對成都平原經濟區寄予的厚望:到2020年,把成都城市群建設成為國家先進的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國家自主創新試驗區、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和西部內陸發展高地。

  “但成都城市群面臨著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分工形態等方面的重要挑戰。”劉繼華認為,未來成都城市群應構建一個良好的區域生態旅遊格局、制定負面清單,來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並通過構建成都和周圍城市一體化的大都市圈來實現城市功能的有序分工。

  有相關專家分析,推進成都平原城市群協調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發展,必須要在成都和周邊城市著力構建各類要素“雙向迴圈”的發展格局。

  一是逐步推進成都與周邊城市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尤其是提升周邊城市在教育、醫療、生活等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平等權利,打破人才、資金向成都一地單向流動的格局。成綿樂客專開通後,沿線城市一方面可以打“同城化”概念向外界引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宜居環境吸引“城際族”向周圍擴散。

  二是利用産業錯位發展實現區域協同共進。從宏觀上看,成都平原經濟區要把産業發展放在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參與全球産業分工的高度去謀劃,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理念,大力發展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舉例説,從城市功能區的分佈上,成都就應該更多著眼于服務業。

  從微觀上看,應通過産業整合實現各城市間産業的錯位發展,形成産業梯次,著力構建成都平原城市群之間産業在水準和垂直分工上的互補。有關部門應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做好成都平原城市群資源的整合與調配。

  “有分有合、有山有水、有魂有魄。”博鰲亞洲論壇高級執行總監姚望在總結成都城市群發展的路徑時認為,分工明確、産業協同、生態持續、留住底蘊是成都平原經濟區突破成長為西部城市群發展典範必備的條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