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沒臉回家:社會亟待“去功利化”

  • 發佈時間:2014-12-29 08:52:27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值歲末,正當許多人盯著電腦,不斷刷屏搶購回家火車票的時候,一批表示自己“沒臉回家”的年輕人,卻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甚至受到了《人民日報》的關注。有評論指出,當“沒臉回家”成為這張大報的關注點時,這種溫暖而堅硬的鄭重其事,所傳遞出的資訊無疑是:“沒臉回家”已然不是少數個體的焦慮,它所折射的乃是一個社會或者時代背景下的問題表徵。

  《中國青年報》對這些“沒臉回家”的年輕人進行了很貼切的描述:“他們顯得很矛盾,他們想回家過年,又怕回家過年;思念親人,卻又不願意面對親人,這部分人被稱為‘恐歸族’。‘恐歸族’中以青年居多,他們身上有很多共性:工作不穩定,事業未起步或才起步,前途不明朗,錢包空空的。想想家中父母那期盼的眼神,想想找到理想的女婿後笑逐顏開的東鄰大嬸,想想兒女事業有成而紅光滿面的西鄰大叔,再看看自己的現狀,想想回家後的‘慘狀’,濃濃的鄉愁頓時化為一聲嘆息:唉,功未成、名未就,有何臉面回鄉面對父老? ”

  《中國青年報》評論用三點破解了“恐歸族”的問題:首先,比起父母對遊子的牽掛,我們那點兒“臉面”真的微不足道。其次,很多時候“沒臉回家”都是自己在嚇唬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不就是暫時缺少成就和暫時潦倒、困窘嗎?對年輕人來説,未來的路還長著呢,大大方方回家過年吧。最後,家是避風港,家是加油站,在外面受苦、受累、受傷、受罪,回家一趟,在親情的撫慰下,在年味的滋補下,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望得到化解。接足了地氣兒,加滿了油,來年再出來,“戰鬥力”肯定會增強好幾個等級。

  而《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指出,事實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魄力——有臉沒臉、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只有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意識,社會“去畸形功利化”才會成為一種可能。

  其實,“恐歸族”的出現,與現實有著極大的關聯。一方面,是這些遊子有一顆向上的心;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的功利——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判,不會看你是不是潛力股,也不會看你做的事情對社會有什麼用,只會看你有沒有一官半職,有沒有賺到錢。可以説,只有社會“去畸形功利化”,且這種觀念深入每一個人的內心,“沒臉回家”的事情才不會年年發生。

  《華商報》評論認為,更大的“無臉”心病,恐怕還是在逼仄的社會空間裏,體現在個人成長中的茫然。與此同時,傳統觀念並未緊隨著時代變遷,而及時地更新。相比之下,回歸到最樸素的情感需求,或許是更值得珍視的個體選擇。所有“沒臉”,在大多數時候,是不是自己功利心之下的自我加壓呢?所謂的追婚高壓、收入追問,以及其他所有的問題轟炸,只不過是自個兒臆想出來的年終不安和焦慮。充其量,那也不過是種嘮叨,而嘮叨中又有著柔柔的親情和滿滿的關心。畢竟平時難得見上一面,可能大人也不知道跟我們聊什麼,老生常談的追問也只是想找個話題,延續這或許已經疏離的親情,而這種親情恰恰是我們格外需要用心珍惜的。

  《華西都市報》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了點評:外部社會制度環境的改善,可以説才是弱化“無臉”心態的根本之道。在一個推崇個體價值的社會,類似心理已然不會如此強烈。當然,社會制度的優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在這個進程之中,個人主動調試好心態,嘗試自我解壓確有必要。但作為一種社會心態,它的形成必然要還原到大的社會背景之下,以真正探尋到問題的內核。因此,在呼籲“有臉沒臉,回家過年”的同時,大環境中的制度進步或更該提速。

  《北京青年報》評論也指出,社會“去畸形功利化”,遊子才有臉回家過年。而在這背後,相關部門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顯得尤為迫切。畢竟只有每一個人的生活壓力都減輕了,感覺到上升渠道的通暢,社會“去功利化”才有了現實的土壤。

  (文/特約記者 程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