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園:科技成果溢彩青海高原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29: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大多數地區是“5月見綠,8月泛黃”。
對於習慣了一年一茬農耕生活的青海人來説,綠色的夏天寶貴而短暫。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農業科技園區,則讓青海人一年四季都能享受“五彩的夏天”。
田野一片蕭條,遠山白雪皚皚。11月20日,處在土族之鄉的互助農業科技示範園裏,卻是一片生機盎然,各樣蔬菜青翠欲滴。記者在電子監控室看到,各溫室種的菜品、溫室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還有生長過程、生長時間、施用的什麼化肥農藥等一目了然。
據了解,這套溫室監控系統主要包括數據總控、遠端監控、農業物流網、病蟲害防治及流態監控、溫室環境監測五個系統。通過電腦平臺可以監測核心區、基地以及51個監控點的安全生産情況以及一些數據參數,實現溫室環境的自動監測和調控,以及與基地的互聯互動、語音對講、調度。
“不但能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讓農業生産變得體面了。”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韓秦如是評價農業科技園區為青海帶來的變化。在互助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積看來,園區其實就是集中展示技術的集裝組成配套,對農業生産起著引領作用,更讓人們深切感受著現代農業的內涵——“高投入、高效益、高産出”。
據了解,近年來,青海積極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按照發揮區域優勢,立足高原特色産業的建設要求,遵循科技創新促産業、依託産業帶農業,緊扣農業促增收的主線,重點推進高原特色農牧業資源開發和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在農業技術組裝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示範引導作用,取得了一批農牧業原始創新成果,推廣了一批農牧業科技新成果,建設了一批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平臺,集聚了一批農牧業科技企業,有效帶動了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動了農業新技術的開發、轉化和推廣應用,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成果轉化,讓農業“綠色現代”起來
果洛州地處三江源,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缺氧區。這裡除了生長牧草,連樹都難以成活。然而,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科技,在州府所在地大武鎮建立農業科技園,如今,這片高寒區的土地上不僅長出了綠油油的蔬菜,果洛人還吃上了自産的水果,在園區大棚中種植的果蔬已有18個品種,鮮菜可以四季生産。科技特派員王輝軍説:“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果洛也可以自産辣椒、油麥菜、油桃、草莓等常見果蔬啦。”
與此同時,農業科技園還成了當地的觀光旅遊地和科普基地,不少祖祖輩輩沒見過水果蔬菜生長的雪域老百姓攜家帶口前來旅遊,一些學校也定期組織學生來參觀。
在海東市樂都區蔬菜育苗中心,一些農民正在進行樂都長辣椒的嫁接工作。現場指導的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人員鹹文榮告訴記者,辣椒的根部選用國外野生或雜交種子培育,接穗是樂都長辣椒,嫁接後可以有效抗辣椒疫病,提高産量。據了解,這一品種已經在樂都推廣有7、8年了,每年100萬株左右,比常規品種增産35%,發病率從30%降到4%以下。
目前,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範園建成設施面積達18000平方米的蔬菜規模化育苗中心,種苗年生産能力突破1億株,使樂都農業示範園區成為青海省最大的種苗生産基地。截至2013年底,整個園區累計實施項目105項,完成投資8.57億元,入駐企業19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5家,建成面積3350畝。果蔬標準化栽培、蔬菜種苗生産、農産品精深加工等産業已初具規模。
樂都縣百利種苗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興華介紹,現在每年育苗量可以達到3000萬株,可實現樂都蔬菜種苗全覆蓋,並擴大至平安、西寧、互助、大通、門源、尖扎等地方。
近幾年,通過重大科技專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項目,青海省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進行了多方面支援,累計支援農業科技園區項目經費達4025萬元。先後建成了春油菜、馬鈴薯、青稞、牦牛、農産品加工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及各類研發中心,累計實施各類示範、推廣及産業化項目242項,開發新産品135個,新品種示範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通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引導示範,以春油菜、馬鈴薯、蠶豆等為代表的新品種及配套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特色農畜産品及生物資源加工技術進一步提高,有效提升了産業化水準,推動了綠色現代農業發展。
省農林科學院和互豐農業科技集團公司聯手合作,多年來在互助北山等地進行“青雜”系列甘藍型雙低雜交油菜制種基地建設,2013年建立了雜交油菜制種基地17560畝,共收穫雜交油菜種子約200萬公斤,為省內外提供了大量優質的油菜良種,實現了農業科技工作的重心下移。“青雜”系列甘藍型油菜雜交種在整個春油菜區(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推廣達452萬畝,佔整個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的80%以上,推廣區農民累計增收4億元。
産學研結合,讓高原特色産業深度發展起來
在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範園,記者看到,幾位西北農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正忙著與蔬菜育苗中心進行辣椒品種提純復壯項目合作。
以園區作為橋梁,通過政府引導,積極搭建技術、資金、管理、市場等平臺,廣泛吸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業推廣部門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員參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深入園區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各類技術服務,不僅優化了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通過産學研的有效結合,還提升了園區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了園區科技示範帶動功能。
目前,青海圍繞農牧業生産已建立了2個産業聯盟、10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發展了136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各地開展農牧業科技服務工作。特別是通過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園區和産業的發展。
依託省林業技術推廣站、省農林科學院及諾木洪農場等單位實施的《柴達木地區枸杞良種選育及規範化栽培技術研究》項目,通過良種選育研究,選育出了青海第一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枸杞新品種“青杞1號”,結束了青海沒有枸杞自主選育品種的歷史,確定了當前適宜青海枸杞産區栽培和推廣的優良品種寧杞1號和寧杞7號,通過建立枸杞良種繁育基地,繁育枸杞優良種苗74萬株,建立枸杞示範推廣基地11000畝。
依託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青海的沙棘白刺資源高值化利用及産業化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共推廣中國沙棘雌雄搭配造林2.8萬畝,完成6萬畝沙棘白刺林基地的撫育和建設,開發新産品10項,生産新工藝4項,通過15項科技成果和25項發明專利的整合與産業化,初步形成了産業鏈,果汁類、果酒類、果粉類、保健食品類及中間體五大類30多個産品上市,與資源區的3413個農戶簽訂了沙棘、白刺資源保護、補栽、采收協議,支付農牧民原料收購款4750萬元,實現了産品出口創匯3365萬元,産值達到2650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青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正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業綜合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生産技術水準,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的引進與開發,形成了一批以設施農業、牛羊育肥、農産品加工、優良農作物種業等特色産業,在帶動農業産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致富,促進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産業鏈帶動,讓農牧民生活富起來
從前,在腦山、半腦山地區,種植大田作物如油菜、馬鈴薯、小麥等,一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五、六百元錢;現在這裡則種上了樹莓,一畝地産量1000公斤左右,按收購價每公斤10元算,收益可達1萬元。
樹莓適宜高原冷涼氣候,口感好、品質好、産量高,目前推廣面積已達3萬畝,互助縣的林川、塘川、北山等地都有種植。互助農業科技示範園莓類小漿果工廠化育苗中心積極開展新品種樹莓種苗繁殖,並通過樹莓基地建設來選育推廣適應性強的樹苗新品種。從育苗中心把樹莓種苗免費提供給農戶,到從農民手裏收鮮果,再到提供給園區企業進行飲料、果酒、果脯等的深加工,如今,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樹莓産業鏈。
互助農業科技園區的互豐農業科技集團公司,通過和省農林科學院聯合,採取“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的産業化模式,開展雜交油菜制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及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建立年産馬鈴薯脫毒微型薯500萬粒左右,建設馬鈴薯原種基地0.5萬畝,一級種基地近5萬畝,生産低代脫毒種薯10萬噸以上,可滿足50萬畝以上的馬鈴薯二級種薯及商品薯生産用種,農民新增純收益1.5個億以上。同時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深化加工等延伸産業鏈條、建立風險基金、最低保護價收購、返利及合作組織等多種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利益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通過集聚一批農業企業,傳統的生産經營方式得以改變;通過有效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産業化生産,推動了農業資金投入的轉變;通過吸引科技特派員等投身推廣農業科技、轉化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農牧民的勞動素質。
目前,青海省2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建成核心區面積達到6.04萬畝,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247項,園區累計完成投資89.5億元,核心區入駐企業218家,核心區年産值已達90.71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園區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8742元,較園區外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1853元,園區培訓農牧民8.5萬人(次),園區就業人數達7.2萬人。
3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成核心區面積達到12.67萬畝,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126項,省級園區累計完成投資59.5億元,核心區入駐企業191家,核心區年産值已達16億元,園區培訓農牧民15.4萬人次。農業科技園區在應用推廣農牧業先進技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和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