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關鍵是要還“舊賬”

  • 發佈時間:2014-12-26 05:33:29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綠

  如果説半年前“新常態”還是一個較為模糊概念的話,那麼隨著中央經濟工作會塵埃落定,高層對經濟新常態從經濟發展速度、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等具體方面和特點,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判斷、分析和勾勒,新常態也露出了較為清晰的“面容”。

  新常態集中呈現出了許多發展的新特徵、新情況、新問題,但要理解“新常態”,就必須弄清什麼是“舊常態”;要明白什麼是“常態”,就要知道什麼是“非常態”。簡單地説,改革開放30多年以傳統的增量擴能、高投入低産出、規模粗放型為典型發展方式所創造的高速增長奇跡,既可以看作是中國經濟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常態”,而它又是無法維持可持續發展、脫離經濟長期發展規律的“非常態”。

  從新常態的種種特徵和趨勢分析看,新常態實質上是“非常態”向“常態”的回歸。發現新常態,其實就是要解決“舊常態”遺留下的老問題,解決新問題就是要還過去發展中所欠的“老舊賬”。新常態下不可回避的是,在我國這些年經濟高速增長進程中,成績固然舉世矚目,但許多問題也是積重難返、尾大不掉,遠賬近賬堆積,發展路上“債臺高築”。所以,特別是在新常態下要有恒心、多耐心、下決心還“舊賬”。因為,這一筆筆“舊賬”既成就了改革開放的驚世輝煌,也成為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的“攔路石”。

  站在未來的角度,從問題導向出發,以底線思維來看,翻開新常態下的老舊賬,遠賬近賬交錯、新賬老賬並存,可以説是筆筆驚心、賬賬沉重。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地方債務較大、內需消費不足、出口依賴過重、資源消耗大、投入産出低、過分依賴投資拉動、産品競爭力不強、産業優化升級緩慢、傳統産業相對飽和、産能過剩嚴重等不一而足,方方面面不無“舊賬”,諸多領域都要還賬。顯然,還賬與發展唇齒相依,不但要還,而且要儘快還、徹底還。

  説起欠賬,就無法不提生態環境賬,説生態賬是本“血賬”,恐亦不為言過。生態環境已不堪發展的重負,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還生態環境賬不僅關係著國計,更干系著民生,“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老百姓呼喚藍天白雲,渴望青山綠水。正是如此,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的“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以血的代價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未來發展中,不僅對破壞生態環境要“零容忍”,對欠賬者也同樣要“零容忍”。

  市場經濟發育遲緩的賬也要加緊還,因為它是解決發展中遇到許多難題的總鑰匙。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至今已20多年。儘管我國市場經濟突飛猛進,但市場發育程度不高、配置資源不充分、生産要素流通不暢、地區封鎖嚴重等核心問題,仍難以解決,從而導致市場不靈、企業競爭力不強、生産效率低下、創新驅動不力、産業轉型升級緩慢、産能過剩嚴重等一系列問題積重難返。為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談新常態要還“舊賬”,還有一筆賬不能不提,這就是改革的欠賬。儘管改革與中國30多年來的發展可謂形影不離、無時不在,但改革特別是體制機制改革長期落後於經濟發展要求,也是不爭的事實。體制機制改革,政府行政改革是關鍵。改革還舊賬,就是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就是打破固化利益藩籬,啃硬骨頭、涉險灘、過深水區;就是要讓利於民,還權于市場。

  理不辯不清,由不明不行。認識新常態,更要適應新常態。經濟新常態下既要創新,更要還賬。創新是為了發展,還賬也是為了發展,而且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