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性回歸樓市步入“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2-25 15:31:41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産評論員 孟子諒

  2014年的上海樓市,始於2013年火爆市場後的“余溫”,或將結束于一場“價值暖冬”。2014年對於上海樓市而言,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無論市場還是房企,都“一路坎坷”。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成交均價的整體趨穩、房企利潤的逐步下滑或許説明,一個更成熟、更穩健的上海樓市即將拉開帷幕。

  “寒流”變“暖流”

  繼2013年的“狂熱”氛圍之後,2014年年初,上海樓市開始感受到陣陣“寒意”。在當時,業內普遍認為低迷的成交狀況源自於2013年“瘋狂”之後需求的透支,以及春節期間傳統的淡季影響。彼時,或許沒有多少人可以想像到,這一絲“寒意”會最終演變為長達三個季度的“寒流”。

  3月“小陽春”以86.4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成交量收場;樓市“紅五月”以59.6萬平方米、環比下跌21.8%的“慘澹”成績“爽約”;連供需雙方都翹首企盼的“金九”也大為失色,商品住宅成交量僅為76.6萬平方米。

  在業內開始擔心2014年將就此平淡收場時,9月底連續出臺的政策調整使上海樓市的“寒流”迅速轉暖,並迎來了一場“價值暖冬”。

  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之下,剛需以及改善性需求開始“應需入市”,上海樓市成交量自10月起連續攀升至100萬平方米以上 “高位”;而受制於今年前三個季度相對平淡的樓市行情,供求雙方積壓的“熱情”被迅速釋放,加快催生了今年的暖冬行情。

  今年11月開始,眾多項目集中入市,搶收潮愈演愈烈。貨量的增多極大地帶動了買方市場,不僅剛需類産品的成交狀況有所好轉,一些改善類産品也表現出不錯的銷售業績,如近期剛剛開盤的保利翡麗公館,一經開盤就幾近售罄,幾乎創下“日光”奇跡。

  而上周(2014年12月15日—12月21日)上海商品住宅市場在供應量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成交量仍然達到27.67萬平方米,連續六周達到20萬平方米以上。

  德佑地産市場研究總監陸騎麟表示,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影響下,市場的預期已經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不論是否直接受益於新政,購房者的入市意願都得到了顯著的加強。以目前的情況預計,12月最終的樓市成交量有望突破110萬平方米,成為今年的最高點。

  需求理性釋放

  值得注意的是,當成交行情開始轉暖之後,上海樓市的成交均價並沒有因房企加速去化而下滑,也並未因成交量的釋放而“水漲船高”,整體表現平穩。

  上海中原地産研究部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上海樓市2014年商品住宅的成交均價為26927元/平方米,環比2013年同期上漲了11.2%。雖然均價上漲了一成,但從成交量價位段的佔比來看,這一上漲幅度更多是由成交結構變化所致。

  截至12月18日,今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為895.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了27.3%。其中,4萬元/平方米以下的産品成交量下降了31.7%,而4萬元/平方米以上的中高端樓盤成交量卻逆勢上漲,同比去年增加了1.7%。

  如果説持續了三個季度的“平淡”體現出的是購房者對於市場的強烈觀望情緒的話,利好政策連續出臺之後,購房者“應需入市”導致成交量連續攀升,則一方面證實了上海樓市中存在著大量真實的自住性需求,另一方面也説明購房者在步入調整期的樓市背景下,更加理性地著眼于自身的實際需求。

  “暴利時代”終結

  在風雲變幻的2014年樓市,心態發生明顯轉變的除了購房者,還有開發商。

  今年上半年,瀰漫市場的觀望情緒使得樓市庫存高企,房企的融資渠道也逐步收窄,彼時“內憂外患”的開發商對後市普遍較為悲觀。

  而在經歷市場的先抑後揚後,目前房企的境遇已經有所改善,業內人士紛紛表示“行業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在企業層面,年終的收官成績也與市場狀況呈正比。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房企提前完成了年度銷售業績,品牌房企的銷售業績也普遍在第四季度得以放量。

  但即便如此,開發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已幾乎成為了業內共識。近日,滬深兩市共計27家上市房企公佈了2014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5家房企宣佈虧損。而預計盈利的22家房企中,凈利潤同比下滑的企業達到8家,房地産行業盈利預減的狀況正在逐步擴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規模”這個一直以來被房企奉若真理的詞彙開始顯得有些“尷尬”。一方面,在利潤“攤薄”之後,房企為了生存和發展必將更加看重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一些房企則已經開始將“觸角”伸向其他領域,展開多元化佈局。在告別了“黃金十年”的過熱增長之後,如何打造産品競爭力、提高利潤率成為了留給房企的重要課題;而房企之間激烈的“白刃戰”,或將産生更多兼具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的産品,並最終惠及千千萬萬的購房者。

  行業思考

  屬於購房者的時代來臨?

  十餘年寒暑,上海樓市經歷過高速發展的輝煌,也經歷過低估和陰霾。但在那個“閉著眼買也會漲”的“黃金十年”裏,普通自住型購房者對産品居住價值的訴求卻並未被真正滿足。

  而從2014年開始,“市場化”的運營模式被廣泛提及,在更嚴酷的市場環境中,購房者“理性”、“務實”的心態使産品“熱銷”不再容易實現。

  今年,在市場化運作的背景下,房地産預期得以穩定,房企利潤率逐步下降成為了行業的“新常態”;今年,資訊時代的迅猛發展開始衝擊房地産行業,舊有的企業運營模式和開發理念不斷遭到挑戰;同樣在今年,去“投資屬性”的市場使一些開發商發現,“噱頭”和“賣點”已經難以讓變得更理性的購房者買單;還是在今年,保利翡麗公館、陽光城愉景灣等一批抓住購房者“痛點”的樓盤則連續掀起熱銷浪潮……

  隨著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健全,房地産行業過去的“野蠻生長”只能漸行漸遠,用更先進的産業模式、更具差異化優勢的産品去爭取市場,而不再是盲目地追求快速複製、擴張,房企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而那些更具創新力,更有價值的産品的出現,將塑造出更為美好的人居未來,也將開啟一個真正屬於購房者的“新時代”。

  在“價值暖冬”到來之際,一個“希望之春”也被隨即開啟。褪盡浮躁,站在“新時代”的當口,一個更為成熟、更為依仗産品價值的上海樓市將呈現在購房者面前。

  市場懸疑

  政策進一步放鬆?

  今年第四季度,房貸新政、貸款利率的調整和新普通商品房標準的出臺釋放了大量需求,促成了上海樓市的“暖冬行情”。而作為目前全國5個仍在限購之列的城市之一,上海仍然存在著政策進一步放鬆的空間。隨著“去庫存”任務的加劇,2015年上海樓市的政策走向仍舊撲朔迷離。

  回暖趨勢能否延續?

  新政讓樓市成交有了回暖跡象,同時,房企拿地數量也有所增加,土地市場隨之升溫。不過樓市基本面卻仍舊難言樂觀,庫存仍處高位、商業銀行對降低房貸熱情不高。2015年,剛剛有所抬頭的上海樓市會否延續回暖趨勢,樓市是否已成功“築底”,迎來比2014年更有熱度的未來?

  房價是否會上漲?

  2014年雖然市場經歷了長時間的觀望,但房價卻仍舊維持平穩向上的姿態。雖然長達三個季度的觀望讓很多房企的資金緊繃,但“降價跑量”的呼聲仍未得到太多房企的響應,有折扣的樓盤優惠力度也並不理想。在樓市成交逐漸回暖的背景下,未來,房價會否迎來一波上漲行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