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唐代開始出現儲蓄機構存在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

  • 發佈時間:2014-12-24 18:13: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裘影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唐代開始出現儲蓄機構 存在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

  “儲蓄”一詞最早見於《尉繚子·治本》:“民無二事,則有儲蓄。”

  《尉繚子》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就有不同説法。一種説法是作者為戰國時期梁惠王時的尉繚;另一種説法是秦始皇時的尉繚所作;還有一種説法是該書係後人偽托。直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尉繚子》殘簡後,才充分證明其不是偽書。據現有資料推斷,《尉繚子》成書于戰國比較可信。

  不過,“民無二事,則有儲蓄”中的“儲蓄”並非指金錢,而是指存積各種穀物。

  古人積錢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撲滿,撲滿是以泥燒制而成的貯錢罐,這種錢罐只有入孔,沒有出口,類似于現在小朋友的儲錢罐,其作用是積少成多,零存整取;另一種是窖藏,把金錢放入壇罐內,封好埋入地下或者其他隱秘之處。

  至於專門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大致起源於唐代。由於唐代的商業發達,城市裏不僅大量出現了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還出現專門替人寄存、保管錢物的櫃坊。

  到了明代,由於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並以此為業,開立錢鋪,這也就是最早的錢莊,亦稱票號或銀號。清代中葉以後,銀行隨之興起,才開始辦理一些存貸業務。清代末期,又開辦了郵政儲蓄。 裘影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