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難大漲” 忽略了生産率提高因素
- 發佈時間:2014-12-23 00:31: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媒體報道,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製造業平均工資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工資水準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大幅度增長。
消息一齣,立即引起網友的廣泛質疑。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工資不能再大漲,又怎樣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呢?
站在社科院理論分析和預測的角度來,未來若干年內,製造業不僅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需要投入很多生産要素,而且融資和稅收負擔過重的矛盾也十分尖銳。如同分析所言,製造企業一半的利潤都被稅收吃掉了,要想繼續投入,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員工收入中剋扣一點。如此,員工收入要想保持過去一樣的上漲速度,自然會遇到強大的阻力和巨大的壓力。
站在社會與公眾的角度分析,要想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如果員工收入上不去,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企業還怎麼轉型升級呢?企業又怎麼發展呢?沒有員工積極性做保障的企業,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與發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雙方可能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製造業要想轉型升級,就必須採用更多新技術、新工藝,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産率,而這恰恰是與勞動者就業相矛盾的。也就是説,新技術、新工藝的採用,會使勞動用工數量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具備增加員工收入的條件,能夠保持員工收入繼續較大幅度增長。關鍵在於,那些找不到工作或被新技術、新工藝淘汰下來的員工,他們的收入如何提高,如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否則,他們會拖收入增長的後腿。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社科院報告與公眾意見出現分歧的癥結所在。
社科院的報告擔心未來收入增長不會再保持較快速度,顯然是基於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漸漸突出,但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製造業已經逐步走出最低端的製造體系和平臺,逐步向中高端製造業轉移。那麼,勞動生産率也會比其他東南亞國家要高出一定水準,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同樣存在。
必須看到,不管製造業如何轉型升級,也不管製造企業是否願意去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上升都是一個趨勢。不給勞動者足夠的報酬,要想招收到合格的員工,難度是相當大的。在勞動者觀唸有了很大轉變的情況下,即便勞動力市場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勞動者也不再會像過去那樣自降身價去接受聘用的。而企業對不具備較高技能的員工,也是不再會像過去那樣錄用。這種利益博弈,會倒逼居民收入增長,倒逼各方都轉變觀念。
正因為如此,在確保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準、實現十八大提出的翻兩番目標問題上,政府應當提供更多支援、做出更多讓利。譬如對中小微企業減稅、對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等實施扶持政策;譬如對高收入者課以較重的稅收;譬如按照國際慣例徵收物業稅、加大奢侈品消費徵稅力度、儘快開徵房産稅等。以此來彌補減稅留下的空隙,併為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留下空間。在此基礎上,再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社會救濟力度,讓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短板不要繼續拉長。如果能做到這些,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還是大有希望的。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