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甘肅:探索農田殘膜污染防控

  • 發佈時間:2014-12-22 03:32: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膜做出重要貢獻。甘肅省作為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是全國最先引進和試驗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省份之一。地膜覆蓋促進了甘肅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擴大了玉米等高産作物的種植範圍,也為高寒陰濕區改變低産面貌開闢了新途徑,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對甘肅農業增收、農村經濟增長和實現糧食生産“八連增”、“十一連豐”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突出作用。2008~2013年,僅全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覆蓋技術就增産糧食100億斤以上,成功實現糧食從依靠調入到供需平衡有餘的根本性轉變。

  “白色污染”不容忽視。殘留的廢舊農膜不僅造成了“視覺污染”,而且還存在破壞土壤結構和耕地品質、牲畜誤食引起病害、焚燒處理引發二次污染等危害。超薄地膜的長期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殘留污染的根本原因。2012年,實地監測數據顯示,甘肅局部地區殘留污染有加重趨勢,最高殘留量已達每畝17.55公斤,對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帶來較大威脅。

  農田殘膜污染防控探索出有效途徑。針對地膜大量使用,特別是超薄地膜大量使用帶來的回收難、污染重問題,甘肅省初步探索出了“強化源頭防控、政府扶持引導、企業市場運作、行政監管推動”這一解決地膜殘留污染問題、促進農田殘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據統計,2014年全省地膜覆蓋面積2752.5萬畝,地膜使用量15.58萬噸,地膜回收量11.75萬噸,回收利用率達到75.4%,比2013年提高4.7個百分點。

  一是制定完善政策法規,強化源頭防控。2009年,甘肅省政府出臺文件,明確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2013年11月,甘肅省政府再次出臺文件,在全省範圍內明令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超薄地膜。同時,每年整合數億元資金,通過政府招標採購,在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産中補貼農民使用厚度大、強度高、耐候期長、易回收的高標準地膜,為廢舊地膜回收與資源化利用創造了條件。2013年,甘肅省審議通過了《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部關於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規。

  二是政府扶持引導,培育殘膜回收利用市場。為促進農田殘膜回收與資源化利用,甘肅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迴圈利用”的工作思路,省級財政專門設立專項資金,2011~2014年,累計投入資金7000萬元,採用“財政貼息、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建設了一批工藝先進、規模經營和抵禦風險能力較強的加工企業和回收網點,配套完善相關優惠政策。截至2013年底,全省從事廢舊農膜回收加工的各類企業達231家,設立鄉村回收網點2130個。

  三是強化行政推動和監督管理,建立長效機制。2010-2013年,甘肅省政府先後兩次專門召開了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納入生態保護考核指標體系實行目標管理,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與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014年起,甘肅省對旱作農業區省補地膜進行採購時,實行充分考慮回收因素並予以相應加分的做法,優先採購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生産的地膜,以此鼓勵和引導地膜生産企業積極參與到廢舊農膜回收的工作中來,逐步形成“誰生産、誰回收”的良性機制。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和技術支撐,提升公眾意識。近年來,甘肅採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大力試驗推廣適時揭膜技術、機械拾膜技術、“一膜兩用”等多項技術,引導農民使用高標準易回收地膜,在有效提高農田殘膜撿拾清理率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了撿拾清理的勞動強度。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