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服務業大國的轉型與改革
- 發佈時間:2014-12-22 00:29:4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到2020年,如果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服務業總規模有望擴大到48-53萬億元。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到2020年服務業佔比達到55%以上是有條件、有可能的。
●如果到2020年的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為7%的經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近百萬。就是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擴大就業,並提高就業水準的重要條件。
●隨著現代化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估計到2020年中産階層的比重,有可能達到35%-40%左右,即有約2億人進入中産階層,形成6億人左右的中産階層規模。
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目標。總的判斷是:到2020年,以走向服務業大國為重點的經濟結構升級的態勢基本形成;以走向服務業大國的轉型改革為重點,才能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應當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目標。
走向服務業大國是否是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總的看,“十三五”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是從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形成或初步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應當説,這是我國未來5-10年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1.工業的轉型升級。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關鍵是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在大數據、網際網路時代,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相互融合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工業的轉型升級不僅越來越呈現出智慧化、全球化和服務化的特點,而且將明顯提高生産性服務業的比重。以德國為例,高端製造業之所以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就在於其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75%,生産性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高達70%。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創造”的優勢遠未凸顯,就在於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的比例太低,其佔服務業的比重僅為15%。這個數字,與巴西、印度比,大概有10個百分點的差距。未來幾年,如果不加快推動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就難以實現工業的轉型升級。就是説,工業的轉型升級對生産性服務業的依賴程度明顯提高。
2.城鎮化的轉型升級。城鎮化轉型升級的目標是實現從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的轉型。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為53.7%,而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估計到2020年,名義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60%左右,人口城鎮化率有可能達到52%左右,大概相當於2011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平均水準。就是説,我國“十三五”城鎮化轉型升級關鍵是提高人口城鎮化的比重。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需要以公共資源配置為重點推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應當説,公共資源配置已經成為大中小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當前,公共資源在大中小城市中的配置嚴重失衡,不均衡的結果必然導致中小城鎮缺乏吸引力,人口涌向北、上、廣等大城市。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在大中小城市合理佈局,才有可能使中小城鎮成為吸納農民工的重要載體。
3.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當前,全社會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已經形成,呈現的階段性特徵是: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消費結構升級面臨著的突出矛盾是消費的供給不相適應,難以與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相適應。據相關調查,近幾年老年人年均消費潛力約為1萬億人民幣,但養老的年消費僅為2000億人民幣左右。
2020年能否形成
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研究制定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時,關鍵要把握經濟發展大趨勢,把確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作為規劃的重點目標。應當説,實現這一目標是有條件的,也是有可能的。
1.服務業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近些年來服務業增加值都以年均兩位數增長,2001-2013年,扣除價格因素後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6%。這表明: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2.服務業主導的趨勢開始顯現。現階段經濟增長呈現“新低”與“新高”兩個特點。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3%,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另一方面經濟結構升級的態勢初步形成。今年前3季度,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46.7%,創歷史新高。估計明年有可能達到48%左右,比“十二五”國家規劃提出的47%高1個百分點。
3.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大市場。有估計提出,2020年中國健康産業市場總規模有可能會超過醫療市場總規模,達到8萬億人民幣左右。從這些年的情況看,城鎮居民在服務消費領域的指出增長勢頭很快。例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三大消費支出佔每人平均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12.8%上升到2013年的34.1%。估計到2020年這個支出佔比有可能提高到40%-45%,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頭。就是説,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消費市場空間。
4.2020年服務業規模有望實現倍增。2008-2013年,即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5年中,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13.1萬億元增長到26.2萬億元,實現了規模上的倍增。到2020年,如果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服務業總規模有望擴大到48-53萬億元。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到2020年服務業佔比達到55%以上是有條件、有可能的,關鍵在於把握大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經濟新常態是否
重在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和走向經濟新常態時代的主要推動力。
1.拉動7%左右的經濟增長。從這些年的實踐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如果到2020年的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左右,為7%的經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
2.經濟新常態重在調結構、轉方式。進入發展新階段,適應工業轉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升級的客觀需求,應最大程度地發揮13億人的消費需求和擴大內需的突出優勢,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新格局。這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要素。
3.服務業將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2008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70-80萬;2013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177萬。就是説,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近百萬。就是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是擴大就業,並提高就業水準的重要條件。
4.形成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新浪潮。如果沒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堅持以往規模速度粗放型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將難以形成全民創新、萬眾創業的大環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不僅是形成新一輪創新創業潮的主要推動力,而且將為創新創業開闢巨大的市場空間。
5.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常態。到2020年初步形成服務業主導的新格局,是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的歷史拐點。經驗證明,只有形成以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才能探索走出一條治理環境、節約資源的新路子。
6.形成利益結構不斷優化的新常態。從國際經驗看,服務業快速發展將帶來中産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我國中産階層佔人口比例大概只有25%左右。隨著現代化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估計到2020年中産階層的比重,有可能達到35%-40%左右,即有約2億人進入中産階層,形成6億人左右的中産階層規模。當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需要在發展現代服務業中,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白領階層。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這反映出教育結構難以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因此,發展服務業需要教育結構的調整,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
是否重在服務業市場
的全面開放?
總的看,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不是沒有需求,不是沒有投資,而是由於市場開放程度不高,影響服務供給。
1.服務業市場開放的目標。2013年,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多項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利好政策,估計明年乃至“十三五”會有更多的政策出臺。問題在於,要形成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的大環境,首先需要把握服務業市場開放的主要目標。我認為,服務市場開放有三個重要目標:(1)使社會資本成為服務業市場發展的主體力量;(2)使服務業成為全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3)使服務貿易成為我國新階段對外貿易的重點。應當按照這三個目標,全面加快開放服務業市場。
2.提高服務貿易比重。當前,有關服務貿易的3個數字值得我們關注:(1)從全球範圍來看,服務貿易佔貿易總量的比重在18.7%左右,新興經濟體中,印度達到25.5%,而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佔貿易總量的比重僅為11.5%,2014年第一季度達到12.8%;(2)開放對我國製造業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8%,而對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僅為7%;(3)雖然我國已經是全球排名第三的服務貿易大國,但是服務貿易總量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6%,而美國的服務貿易比重高達12%以上。如果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佔貿易總量的比重不能達到20%,將很難抓住新一輪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下的新機遇。我的看法是,在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佔貿易總量的比重達到20%是有條件的、也是有可能的。
3.國內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自貿區的發展進程。以上海自貿區為例,我認為,至今為止,儘管上海自貿區服務貿易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來看,其開放程度還不夠,服務貿易的開放仍有較大空間。不僅金融服務要開放,而且服務貿易開放的程度也應當很高。為此,服務貿易開放要全面破題。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是突出特點,而目標應當是服務貿易的全面開放。總結上海自貿區的經驗要服務於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的大趨勢,使之在服務於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升級中扮演重要角色。
關鍵在於是否
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
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需要與此相適應的結構性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今年以來,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多項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利好政策。但是從現實來看,為什麼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仍有許多門檻?我的看法是,主要由於結構性政策和結構性改革還遠不到位,難以形成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市場的大環境。
1.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儘快形成以消費稅為主體的稅收結構,對服務業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服務業用地價格較高,並且長期高於工業用地價格,2011年全國105個主要城市的工業用地價格只相當於商業用地價格、居民用地價格的11.53%和14.43%。與此同時,服務貿易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等多方面的困境。
2.金融體制方面。中小金融機構、各類金融工具等在支援服務貿易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民間銀行、中小銀行發展仍然滯後,尚未取得大的突破。
3.教育結構方面。走向服務業大國,發展服務貿易,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撐。但是,目前教育改革仍然滯後,教育結構不適應服務業發展,矛盾逐步突出。
把握經濟發展的大勢,推動由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的轉型應當成為我國轉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是:2020年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這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和進入經濟新常態時代的重大任務。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轉換政府角色,基本要求是把握髮展大勢、著力調整經濟結構、突出創新驅動、狠抓改革攻堅。
(作者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