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全面深改總目標奮力邁進:上海探路治理現代化
- 發佈時間:2014-12-21 21:11:2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上海12月21日電(記者姜微 何欣榮 葉鋒)開啟自貿區建設“第一波”,打響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第一槍”,完成社會治理一號調研課題,誕生A股第一家千億市值傳媒企業……以改革統領全局、勇於為國家試驗,是2014年上海最鮮明的印記。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央有期待,時代在召喚。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路,上海責無旁貸。
如何在法治軌道上,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突破舊體制和傳統理念禁錮,上海進行了大膽探索。“當前的改革涉及更深層次的利益調整,甚至是對傳統管理方式的顛覆性革命,為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做出更為艱辛的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説。
全面深改取得新突破 理順政府市場關係
“2014年,是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啟動年’‘佈局年’。通過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上海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這是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在最新報告裏,對全年改革的總體評估。
總結十分精煉,而內涵卻極為豐富。從自貿區建設到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從政府職能轉變到國資國企改革,從司法改革試點到教育體制改革,從生態文明建設到文化體制改革……2014年,上海改革呈現出“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的局面。
——全面深改的帶動效應加快顯現。今年前三季度,上海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0%、7.1%和7.0%,全年增速預計在7.0%左右。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標。
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率先直面“新常態”,得益於改革釋放的紅利。統計顯示,近兩年來,上海以3%至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至8%的GDP增速,而同期全國的投資指標在15%以上。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認為,這顯示在改革支撐下,上海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進一步提高。
——部分改革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掛牌一年來,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的“四大亮點”備受矚目。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結合上海試點經驗,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三個自由貿易園區。
“這説明上海自貿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改革路徑,得到了中央高度肯定。”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秘書長陳波認為。
在地方打響“第一槍”的國資國企改革,目前已交出週年答卷:制定實施24個配套細則、累計完成或推進80余個項目、國資委監管企業從52家收縮為44家、新增海外投資330多億元……廣度之外,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向縱深挺進。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進一步理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於經濟體制改革,關鍵在於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反覆咀嚼這兩句話,再審視上海當前的改革動作,很多問題將變得豁然開朗。
比如,國資國企改革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搞活微觀的同時,上海還初步形成兩大國資流動平臺——通過流動平臺的“管資本”功能,把政府的行政之手和企業的市場化經營隔離開來,逐步形成“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宏觀格局。這是此次改革更具深意的所在。
社會治理謀劃新道路 實現基層自治共治
在承擔一項項“國字號”改革試點任務的同時,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也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工作。中央鄭重囑託:“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今年,上海市委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確定為一號調研課題。街道幹部的酸甜苦辣、外來人口的安居樂業、社區老人的一日三餐……這些看似尋常不過、卻關乎基層的事兒,都是“一號課題”的聚焦內容。
圍繞由“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的歷史性轉變,上海牽著“牛鼻子”精準發力:
——核心是人。作為一個人口高達2400多萬、外來常住人口占比40%以上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認識到,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能安定有序。
嘉定區江橋鎮太平村,本地和外來人口比例呈1:3倒挂。村裏一堵“新村民資訊墻”讓人耳目一新:4500余名外來人口的基本資訊,一覽無遺。通過成立上海首個新村民黨支部和新村民委員會,主動服務,柔性管理,本地村民與新村民共用“太平”,多年無一起越級陳情,無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在新的居住證制度之下,外來人口能按照“得分”共用教育、醫療等各類資源。服務群眾、增進人民福祉,是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重心,在於城鄉社區。上海市決策層強調,要不斷推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權力下放”,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目前,上海不少街道已經明確取消招商引資的傳統職能。一些區縣還有意識地給居委會“減負”。如黃浦區通過清理,將原來由居委會負責的172項臺賬減少合併至32項,降幅在80%以上。讓居委會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抽出身來,回歸“自治本分”。
在市級機關“瘦身”的同時,基層一線持續“強身”。今年,上海將市級機關精簡的10%人員編制,充實人口快速導入區和基層一線的執法管理力量。上海市委還明確,除特殊專業崗位外,新提任市管幹部需具有兩年以上基層經歷、提任市管正局職幹部原則上應當具有基層領導經歷。
——關鍵,在體制創新。在實踐中,上海通過拓寬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有效提升基層自治共治能力。
靜安區衛生工作者協會會長金靜君沒有想到,之前協會和靜安區衛生局簽訂的關於醫療機構服務品質管理等項目的合同,標注了一段新歷史:這是上海首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規範化合同文本。“政府要做卻無法做、做不好的,卻是我們所擅長的。”金靜君説。
目前,靜安區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4個,是全國平均水準的四倍。政府購買服務,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不斷推出的創新之舉,使各類社會主體不斷壯大。而這恰恰是上海中心城區乃至全市社會力量能力提升、參與深入的一個縮影。
近一年來,“一號課題”調研組深入實地調查,聚焦12個問題。經過反覆論證、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1+6”文件的制度性成果。不少措施極具針對性和操作性,有望讓基層“眼睛一亮、為之一振”。
依法治市彰顯新思維 法治保障引領改革
今年5月初,上海黃浦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一起動遷戶行政訴訟案中,黃浦區區長彭崧坐上了被告席,成為上海市首個出庭應訴的區長。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之前的訴訟實踐中,行政機關一般委託代理人出庭應訴。從“不見官”到“能見官”,彭崧認為:“政府機關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服從法律的意識,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地依法行政。”
依法治市,不僅體現在行政範疇,改革領域也是如此。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過去那種“改革要上、法律要讓”“超常規發展要突破法律”等傳統思維,迫切需要改變。
“無論是現有政策制度的修訂完善,還是改革開放措施的創新突破,都要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真正為企業創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
——以法治保障改革。走進上海自貿區服務大廳,可以看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醒目招牌。運作一年多來,這三句話比自貿區的具體試點成果,更早在全國流行推廣。
“法無禁止皆可為”這個理念,最早源於上海自貿區推出的全國首張負面清單。“只有遵循法治化的方向,才能做到營商環境的穩定、透明、可預期。在沒有政策優惠的情況下,逾萬家企業入駐自貿區,正是看中了制度創新、法治規範的改革紅利。”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説。
今年8月1日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正式施行。從管理體制到綜合監管等方面,對自貿區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規範。12月中旬,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推廣自貿區的28項改革試點經驗——以法制思維固化改革成果,以法治力量推廣創新制度,是自貿區作為國家試驗田的根本。
——以法治引領改革。今年年中,上海市發改委正式對外公佈2014版行政審批和政府定價事項清單。這是上海市政府工作部門公佈的首份權力清單,納入清單的共有41項權力事項。上海食藥監局、楊浦區等政府部門,也在隨後公佈了各自的權力清單。
所謂“法無授權不可為”,權力清單體現的是職權法定的原則,既為依法行政明確依據,也為企業和公民辦事提供便利。“下一步,食藥監部門將依據法律法規的調整情況,建立權力清單的動態調整機制,計劃每年進行一次調整和公佈。”上海食藥監局副局長許瑾説。
法治的生命線在於公正,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今年7月,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等五大司法改革試點任務在上海正式啟動。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地方啟動的第一個司法改革方案。啟動近半年以來,上海在司法人員“員額制”、審判責任制、法檢機關人財物省以下統管等方面開始實質性“破冰”。
“隨著法治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整個社會有望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氛圍。”上海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説。
“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須看到,對比全球主要的國際性大都市,上海在科技創新的整體環境、經濟發展的活力、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綜合看,上海所推進的,是一場關係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肖林説。
“計利當計天下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海義不容辭。在這場偉大改革的征程中,上海作為先行者、排頭兵的付出和收穫,也將在時間的延伸和空間的拓展中,呈現出更為深遠的意義。上海,有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