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型雖痛 前有亮光——新常態下江蘇企業一線見聞

  • 發佈時間:2014-12-21 16:18: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南京12月21日電(新華社記者王駿勇、淩軍輝、陳剛)經濟冷暖,企業先知。年終歲尾,記者走進江蘇多家企業,實地感受企業轉型中尋找機遇的艱辛歷程,傾聽企業家應對經濟新常態的新期盼。

   轉型之痛:“都説轉型好,痛有誰知道”

  “企業發展歷程就是不斷突破瓶頸的過程。”在江蘇共創人造草坪的一間會議室,總經理王強翔講起他的創業故事。2002年,王強翔與哥哥放棄經營多年的教育用具生意,轉向國內剛興起的人造草坪行業,“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剛起步時,員工不足10人。“沒有客戶,産品賣不出去,企業一度面臨倒閉。”王強翔説,最困難的時候他“把老婆的工資都拿過來了”。他們調研後優化行銷模式,把銷售重點轉向建築工程企業,通過搶佔渠道一下子打開了市場。10多年來,企業不斷引進人才、延伸産業鏈,正式成為全球9家國際足聯推薦供應商之一,目前産品銷往海外70多個國家。“都説轉型好,痛有誰知道!”談起企業轉型,企業家直言相告。江蘇元大建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顯光2009年從房地産轉向裝備式建築行業,在“工廠裏造房子”,為此花費上億元引進德國生産線。“從國家導向看,路是走對了,但總投資5億元,貸款2億元,項目沒開展,就要付2000萬元利息。”

  談起發展之“痛”,張顯光眼眶泛紅,“家人常常怪我,這麼苦是自找的,要是當時繼續搞房地産,幾倍的錢都賺回來了。”

  轉型之光:“破釜沉舟,方見曙光”

  在挑戰增多、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勞動密集型企業何去何從?

  “唯一的出路就是轉型,就是破釜沉舟。”江蘇中立方實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銀平説,家族裏兄妹6人原來都是做紡織、包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大家感覺“日子越來越難過”。2010年選定電容膜這一技術門檻較高的行業,花了2億元從德國引進一條先進生産線,全部電腦控制,只需40個技術人員。今年投産10個月來,銷售已近1億元。

  “想要銷路,先換思路。”一些製造業企業家坦言,像過去那樣“閉著眼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只有主動求變,才能在新常態下生存。

  “好東西才會有好出路。”在位於江蘇連雲港的中復碳芯電纜公司産品陳列室,公司總經理助理朱維新介紹了“自家”産品。這家新材料企業依靠與哈爾濱一家研究院共同開發的項目,有了立身之本。建廠兩年多,碳纖維複合芯導線年産能達兩萬千米,佔據國內市場約四成份額。

  在陳銀平看來,轉型升級“永遠只有進行時”。江蘇中立方不斷進行技術攻關,主打産品電容膜厚度從9微米降到3微米,競爭力大為提高。

  轉型之願:“騰籠換鳥,要換好鳥”

  “騰籠換鳥,一些地方不知道什麼是好鳥,看看鄰居家放的什麼,也抓一個,導致産業‘局部有序、總體無序’。”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偉説,大量産能過剩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創新能力,江蘇高投已累計投資500多家創業企業,助推50多家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

  除了企業個體的轉型努力,區域産業結構調整也需發力。華泰證券總裁周易介紹,其並購業務已成為行業龍頭,致力於通過産業整合、打造新藍籌來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採訪中感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壓力、轉型、競爭、整合將是發展的“常態”,而他們最期待的是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公正。

  最近的貸款遭遇,讓陳銀平很是“不平”:一家銀行本來要放貸1000萬元,各項材料都符合,上個星期突然反悔,原因是“最近一些浙江老闆辦的企業出了問題”。“銀行考慮風險很正常,但不能搞地域歧視,把人‘一棍子打死’。”

  融資難仍是企業關注焦點。“過剩行業也有優勢企業,我們這樣行業內較好的企業,資金壓力仍然很大。”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建平説,希望金融配套更加貼近實際、貼近企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