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長江三峽畏途變坦途
- 發佈時間:2014-12-21 06:20:1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彎、淺、窄、險!”提起三峽工程建成前的長江宜賓至宜昌航段,陳樹培猛吸了一口煙,一字一頓地吐出了這四個字。
陳樹培,新世紀遊輪的總船長。今年是他在長江上航行的第39個年頭。“21歲我第一次上船,拜師學開船。當時師傅就告訴我,幹我們這行的就是‘在血盆裏頭抓飯吃’!”他回憶道。
陳樹培跑的長江宜賓至宜昌航段,全長1045公里,被稱為川江。“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川江兩岸丘陵起伏,江中多險灘暗礁,灣多流急,古往今來被視為畏途,留下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老話。
“那時跑川江的師傅,得有真本事,沒經驗的根本不敢跑,到處是暗礁險彎,有的地方要靠縴夫人力牽引過江,稍有不慎,輕的是擱淺、船被撞壞,重的可能連命都搭上。”對於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種種艱險,陳樹培嘆了口氣,搖搖頭,不願多説。
“受航道條件所限,那時的川江根本行不了大船。都説長江是‘黃金水道’,至少在川江段是名不副實的。”陳樹培説。三峽工程修建前,川江航道最大只能通行3000噸級船隊,單向下水年通過能力僅為1000萬噸。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從那時起,靠長江吃飯的陳樹培格外關心這項工程的進展,“聽説三峽工程能讓我們的船好跑點兒。”
陳樹培還記得,2003年,三峽工程開始蓄水成庫。他眼見著庫區江面明顯變寬,水深大幅增加。“正常蓄水到達175米後,過去川江的淺灘、暗礁都被淹沒了,三峽壩址到重慶之間的139處灘險、41處單行控制河段、25處需絞灘通行航段消除了。”庫區航道條件的改善,終於讓川江河段實現了全線夜航。不僅如此,三峽下游宜昌至武漢長626公里的長江中游河道,天然情況下枯水期通航水深嚴重不足,三峽工程建成後,通過流量調節,將葛洲壩以下最小流量由3000立方米/秒左右提高到6000立方米/秒以上,有效改善了航行條件。
“航道變寬,水位提高,事故減少,現在長江跑船容易多了。”陳樹培説。過去的川江重慶段是全國水運安全的重災區,據統計,1996年到2003年年均死亡85人,沉船28艘。之後10年,這兩項指標分別下降了75%以上。
航道條件改善後,航運能力“水漲船高”。川江重慶段可通行船舶噸位從1000噸級提高到5000噸級,武漢至重慶可通行8000噸級,南京至武漢可通行萬噸級,南京以下可通行5萬噸級。
行船速度大幅提高。“過去,我開客輪往返重慶到宜昌一趟,至少需要80個小時,蓄水到達175米後,只需要60個小時。”陳樹培説。
水運成本大幅下降。統計顯示,2013年,重慶市水運平均運價為0.03元/噸公里,約為鐵路的六分之一、公路的十五分之一。
港口建設順勢跟上。一批新建成的5000噸級港口群,強力支撐重慶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在2013年底躍升到1.56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350萬標箱。
現在,60歲的陳樹培已經很少親自跑船了,但他喜歡站在江邊,看江上船隻往來、晝夜不停,三峽航運的發展速度遠超出了他的想像。2013年,長江幹線完成貨物通過量約20億噸,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3倍,歐洲萊茵河的5倍,穩居世界第一。航運的通達,吸引了産業佈局加快向長江沿江地帶和中上游地區集聚,有力拉動了沿江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重慶市水運業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度為1.7%,直接和間接産出約佔重慶市GDP總量的24%。“‘黃金水道’的名頭總算是名副其實了!”陳樹培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