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業技術研究院 要不要轉制為企

  • 發佈時間:2014-12-21 06:20: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工業技術研究院被認為是推進産學研對接的有效形式,然而到底屬於事業單位還是屬於企業,成為制約工研院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能否打破政府兜底的慣性,激勵科研人員突破舊體制思維,是工研院能否真正推動産、學、研對接的關鍵

  如何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這是不少地方發展都面臨的普遍難題。湖北武漢市通過建設一批工業技術研究院,探索創新之路。

  工業技術研究院被認為是推進産學研對接的最佳模式之一。去年12月27日,武漢市政府與武漢大學簽署共建武漢遙感與空間資訊工業技術研究院協議,標誌著武漢市第10家工研院正式成立。工研院的快速建設已成為武漢市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大亮點。

  武漢的10家工研院從性質上分為企業和事業單位兩大類。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訪發現,兩類不同性質的工研院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命運迥異。

  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目前武漢的10家工研院中,註冊成企業的有5家;生物技術工研院、光電工研院這2家是事業單位;另外3家工研院只揭牌,未實質性運營。”

  武漢生物技術工研院是事業單位。2009年掛牌以來,已入駐企業40家,但多半尚未盈利。武漢生物技術工研院辦公室主任王作燕説,“我們正忙著研究股份制改造的問題,希望成立一家下屬股份制企業,走出難與高校、企業擰成一股繩的困境。”王作燕説。

  做事業單位還是註冊為企業,也成為影響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發展的癥結所在。2009年,武漢新能源研究院揭牌,但是5年來,至今沒有實質性運營。相關負責人、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周銘透露:“癥結就在於是成立事業單位還是註冊成企業,在很多老師看來事業單位更保險。”

  周銘認為,作為事業單位的科研機構一直以來存在“鐵飯碗”、“吃皇糧”的思想。加之事業體制下行政化傾向嚴重,存在著用人制度不靈活、人員流動困難、收入分配缺乏彈性等問題,嚴重影響事業單位的生機與活力。

  與之不同的是,註冊成企業的5家工研院卻展現出勃勃生機,有效促進了武漢“産學研”的創新驅動發展。資料顯示,目前該市註冊為企業的5家工研院進入轉化階段的科技項目共33個,如導航與位置服務工研院正在轉化13項科研成果,評估價值約2800萬元;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已預備轉化8項科研成果,評估價值約3600萬元。據悉,這兩家工研院都是去年9月才註冊成立的企業。

  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曾春年説,“以工研院的模式轉化成果,比傳統高校研發路徑要快2年至3年。”從掛牌成立至今,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已經向市政府申報了9大研究項目。這個全新的工研院,主要進行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整車控制系統、動力系統等領域原創性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的研發,孵化一批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核心企業,共建3個至5個國際一流水準的研發中心。在新能源汽車工研院的計劃裏,將為武漢汽車産業新增100億元以上的拉動規模。

  “能否打破政府兜底的慣性,能否激勵科研人員真正突破舊體制思維,是工研院能否真正推動産、學、研對接的關鍵。”武漢市科技局有關人士表示。

  “讓該退出的退出,在工研院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最為重要。”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研院總經理韓紹偉認為,“能者多支援,不能者少支援,再慢點的不支援。”他建議,政府幫忙的前提是,讓人才、資金、市場説話,而非讓每一個工研院都存活下來;在扶持方式上,事後獎勵優於事前補貼,幫助企業提升産品競爭力、打開市場比支援企業大樓建設重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