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北設計“軍團”掌門人

  • 發佈時間:2014-12-20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星燦爛

  32年前,從西南交通大學鐵道運輸工程專業畢業時,鐵道勘察設計,對他尚是一個十分陌生的領域;32年後,因為在鐵道勘察設計領域的卓越成就,他獲評2014年全國首批傑出工程師。

  他是原鐵道部交通運輸專業技術帶頭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並於2013年獲世界諮詢工程師聯合會評選的百年優秀諮詢工程師獎。

  這位專業領軍人,還是一名優秀的科技企業管理者。在他的帶領下,曾經排名落後的中國鐵建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把觸角從西北挺進全國,伸向世界,成為鐵道勘察設計領域的翹楚。

  他就是中國鐵建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爭鳴,西北設計“軍團”響噹噹的掌門人。

  技術是企業立足之本

  2004年,對工程師張迎豐來説,最大的願望是調離中國鐵建第一勘察設計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鐵道勘察設計院共分四家,分別位於蘭州、成都、天津和武漢,並按區域分配任務。隨著鐵路的發展,一切開始市場化,鐵路勘察設計也不再按區域指定。這一重大轉型,使處於西北的鐵一院步履維艱。

  “當時全院只有一個快完成的青藏鐵路任務,從2002年開始四處投標尋找新的設計任務,基本屢投屢敗,5000人左右的設計院,人心思離,每年流失的技術骨幹多達五六十名。”副院長董勇回憶説。

  誰是可以扭轉鐵一院頹勢的指揮員?經慎重考慮,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把這副重擔交給了王爭鳴。彼時47歲的王爭鳴時任中國鐵建第四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臨危受命,王爭鳴從魚米之鄉的武漢北上來到蘭州。

  “來到鐵一院,最重要的是找病因。病因在哪兒?一句話,找不到設計任務,就是技不如人。”説起十年前初來鐵一院那些日子,王爭鳴清晰地梳理著自己的思考。

  對勘察設計院來説,技術就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既然技不如人,那就從技術入手。

  鐵一院是一家有著六十多年曆史的老牌鐵道設計院,有著許多光輝的業績,自然也有深厚的技術積澱,只有在中國進入高速鐵路建設新時代找準方位,才能繼續前行。

  在與院領導班子達成這樣的共識後,王爭鳴提出了“三技治企”的理念,即技術提升管理,技術支撐經營,技術控製成本。

  這一充滿智慧的戰略理念,從此引領中國鐵建第一勘察設計院走向復興。

  他們發揮在青藏鐵路設計積累的高寒鐵路技術優勢,于2005年首次中標哈大高鐵,這也是我國首條高寒高鐵。“中標哈大高鐵,對鐵一院意義非同尋常,標誌著一直在大西北覓食的鐵一院從此走向全國,並首次介入高鐵領域。”王爭鳴説。

  此後一年內,捷報頻傳,又一舉中標集包(集寧—包頭)、臨策鐵路(東起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西至額濟納旗的策克口岸)的設計。

  高超的技術決策眼光

  在強手如林的鐵道設計投標市場,技術方案的選擇是投標成敗的關鍵。

  2009年4月,黃超負責“黔江—張家界—常德”項目的設計投標。在精心準備三個月後,黃超和他的團隊以坡度為千分之十三的依據,按標準做出一套完整的設計方案。然而誰也沒想到,就在距離投標一週前,王爭鳴在審核後,對原技術方案做出了重大的調整,改千分之十三為千分之十八,這令黃超萬分吃驚。

  “王院長一針見血地指出,遇到大量岩溶不良地質情況,在設計中一定要避開。正是憑藉千分之十八的技術方案,令我們的設計脫穎而出。” 談到王爭鳴高超的專業水準,已是線運處處長的黃超欽佩不已。

  自1982年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後,王爭鳴從基層技術員開始,逐漸成長為行業項級專家。先後主持了青藏、京九、宜萬等40多條長大鐵路幹線,以及京滬(徐滬段)、武廣、哈大、鄭西、京鄭、西成、大西、蘭新高鐵的勘察設計和技術決策。其中,青藏鐵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頂尖的技術實力使王爭鳴在各類環境下建設高鐵獨具匠心。

  在設計鄭西高鐵時,考慮到黃土濕陷地質因素,將原方案中路基的設計改為“以橋代路”;在設計大西高鐵,跨黃河濕地保護區,有大量珍稀白鷺,設計將原橋高35米提升至50米,既考慮濕地又保護了珍稀的白鷺……

  憑藉頂尖的專業水準,以及知己知彼的週密分析,王爭鳴指揮著鐵一院的重大設計方案,從圍繞降低成本轉向為運輸服務,向環保傾斜,四面出擊,屢屢獲勝。

  第一條黃土濕陷地區高速(鄭西高鐵)、第一條高寒高速(哈大高鐵)、第一條大風及高原高速(蘭新第二雙線)……歷數鐵一院這些年新增的“第一”,黃超十分自豪,“應該説,對在各種複雜地形地質條件下修建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我們在王院長帶領下,已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指導思想。”

  人才培養與技術進步並舉

  王爭鳴有一句話,工程師是技術轉化為生産力的具體載體。他深知,人才是科技企業發展的至關因素。他在鐵一院率先提出建立“35歲以下優秀工程師”稱號的制度,使許多年輕人得以迅速成長。32歲的孫煥傑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2008年,由於在專業領域突出的業績,當時才26歲的她被任命為西成(西安—成都)高鐵副總體,成為鐵一院有史以來首位最年輕的總體。

  讓青年人早成才,快成才。王爭鳴這一人才觀,已成為鐵一院人才制度建設的新常態。“每個年輕人進院,都指定導師帶,院裏對師徒進行配套考核,令雙方都有激勵作用。”孫煥傑説,正是在這些激勵機制下,她才得以快速成長。

  作為學術帶頭人,王爭鳴還經常站在講臺上親自為年輕人授課,並親自帶了三個年輕的技術團隊。王爭鳴成為陜西省第二批“三秦學者”特聘專家後。今年6月又在鐵一院內建立了一個培養青年技術骨幹的“三秦學者”工作室。

  優秀的機製造就了一支頂尖的設計人才庫。目前,鐵一院擁有1名工程院院士、6名設計大師、2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在培養人才隊伍的同時,王爭鳴極力推進鐵一院技術平臺建設。今年5月,鐵一院省級“鐵道及地下工程實驗室”獲得通過,王爭鳴又擔任了這個工程實驗室主任。“我們已於今年9月,遞交了籌建國家級‘鐵道及地下工程實驗室’的申請。”總工辦副主任孫煒説。

  領先的技術水準使企業連創佳績。近十年來,累計獲省部級以上各類獎項100多項。在國慶六十週年“六個十佳”評選中,一舉奪得“十佳感動中國工程設計”“十佳自主技術創新企業”“十佳現代管理企業家”三項大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