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蘇:讓農民種出專家田

  • 發佈時間:2014-12-17 07: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文博

  一個新品種、一項新技術、一種新模式,如果只是停留在實驗室,那它只算是飄在雲端,跟老百姓沒有多大關係;只有接了地氣,獲得老百姓的認可,才是一種成功。怎樣使科技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拐杖”,讓農民種出專家田,江蘇6年的探索給出了一份答卷。

  政府出錢買技術

  2009年,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劉廣勤躊躇滿志來到新沂市,要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應用到這片廣袤的桃林。

  然而,當踏上這片土地,他才發現自己想的太簡單了。別説這裡對先進技術了解的滯後,就是已經在全省推行多時的滴灌技術都未曾聽説過,這裡本就是山區崗地,砂礫土、缺水現象較普遍,當地百姓還漫灌式澆水,無疑雪上加霜。

  在張家港市塘橋鎮牛橋村搞蔬菜大棚的于建軍面臨同樣的問題。于建軍租種了300畝地,自己又不會種,只好當上了“甩手掌櫃”,把地交給了幾個技術員,一般問題還能湊合,可遇到罕見棘手的問題,這些技術員照樣頭腦發慌,不停地在網上搜尋解決方案。雖然想找專家給幫忙診斷,可不知道該找誰、他是不是可信,又怕增加成本,最後便不了了之了。

  “給錢,不如給服務,更多的專家教授走進田頭,開展技術指導,才是給我們最好的幫助。”于建軍感嘆。

  為了解決上面的技術傳不下來,下面的問題走不出去的困境,滿足老百姓心頭的呼聲,江蘇省在2009年推出了挂縣強農富民工程,組織涉農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與農業縣(市、區)掛鉤對接,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讓專家學者走到老百姓身邊。

  據統計,僅2013年江蘇就出資2450萬元,組織全省36家涉農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與48個縣(市、區)掛鉤對接,將遴選出最具推廣價值及增收潛力的農業科技成果,與縣域主導産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結合,在“一校(院、所)一縣”基礎上,根據對接縣農業産業發展需要,跨區域、跨單位、跨學科開展聯合攻關。

  有了技術員收入翻番

  談起自己的桃子,新沂市港頭鎮桃農晁永成笑得合不攏嘴。今年桃子一公斤賣到15元,而12個的精品箱更是每個賣到150元,畝均效益1萬元。

  “別看現在日子這麼美,6年前我們還在發愁還要不要繼續種桃子。”晁永成説。

  在6年前,新沂市的桃子還鮮有人問津,桃園裏的品種單一,清一色的中國“沙紅”,過來採購的客商更是寥寥。

  現在,新沂桃有了180度的逆轉。“客商要想買到我的桃子,先得跟我搞好關係,請我吃頓飯。”晁永成無不自豪地説。

  這其中的轉變與劉廣勤的到來密不可分。劉廣勤通過對當地土質、水體的研究分析,將“霞脆”“霞暉8號”和“春美”等品種引了過來,還示範推廣微噴灌溉、全園套袋、長枝修剪、高光效樹形等栽培新技術。通過品種改良,新沂桃果供應期由原來的10~20天延長到4個月,提升了市場空間。

  劉廣勤不僅給桃農提供專業技術指導,還積極為優質桃打品牌、找銷路,現在他又把目光瞄上了網際網路,計劃打造一個更廣闊的産銷平臺。

  同樣,在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指導下,建湖縣顏單鎮三虹村走上了有機稻種植道路。有機稻米生産完全採用生物、生態栽培技術,明確標準,每10畝田安裝一盞殺蟲燈,每畝稻田養10隻鴨吃蟲除草,拒絕任何化學投入品的使用。

  有機稻種植的畝效益4500元,嚴標準高效益的三虹有機稻米逐步走向全省乃至全國。

  來自各條戰線的農業專家教授,集體出謀劃策,為農民致富尋找新點子新路徑。據統計,2013年36家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共選派了副高以上職稱的駐村(企)專家287人(科技人員及師生團隊人數逾400人),年均駐村蹲點105天以上,縣均開展農民培訓及入戶指導40多場次。

  “最後一公里”這樣走完

  科技入了戶,農民才能富。而一項科研能不能入戶成了衡量成果的一個標準。

  在6年的挂縣強農富民實踐中,各挂縣單位與對接縣(市、區)不斷磨合,共同完善縣鎮村農業主導産業發展規劃,針對縣域主導産業發展技術瓶頸,開展科技攻關,加強項目策劃,大力引進新優品種,推廣先進技術,應用新型肥藥,自主智慧財産權科技成果比例達70%以上。

  科技人員數量有限,農民需求量大面廣,只有讓更多的能手、大戶掌握了技術,成果轉化才能更便捷,挂縣強農富民工程也以此作為目標之一。目前,已在每個對接縣創建1個科技示範基地、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累計建成245個“五統一”的“村級規範化農業科技服務站”,培育科技示範戶3.2萬多戶,平均為每個村培養5名村級農技員和5個特色産業示範帶頭人,建成農業科技示範鎮75個,科技示範村310個,對接村“三新”入戶率和到位率97%以上,有力地提升了對接村農業生産技術水準,促進了對接縣特色主導産業向高産優質、生態安全、集約高效方向轉型提檔。

  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錢春桃早已成為了于建軍的好搭檔,“我們一個星期至少要見兩次,不然我會特別想他的。”于建軍説。

  “雖然衝鋒在前的是一兩個專家,但我們整個院的師資團隊都是他們的後援。”南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巍説。

  挂縣強農科技入戶走過了6個年頭,其間,蘇姜豬通過農業部新品種審定;蛋雞新品種“蘇禽綠殼蛋雞”也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填補了江蘇省蛋雞育種的空白。如東縣蠶桑站與省蠶種所協作攻關,在全國率先探索應用“物聯網”養蠶技術應用,成功幫助蠶農實現全年“工廠化”養蠶夢想……

  這一個個轉變都來自於院校與地方、科技與産業、專家與農戶三個對接的實現,更多的技術進入到農戶,就會有更多的真金白銀淌進老百姓的口袋。

  江蘇挂縣強農富民工程開創了省級區域農科教“大聯合大推廣大協作”先河,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財政資金專項扶持,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促進科教資源向農業産業配置,“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有了新發展,創出了一種農科教單位面向基層合作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的創新模式,走出了“産業發展上水準、農民增收得實惠、科教能力獲提升”的一舉多贏新路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