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杭州人每年吃水果都要花掉50億元

  • 發佈時間:2014-12-15 07:34:33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

  杭州人每年吃水果都要花掉50億元

  買的:從原先喜歡挑便宜貨,到現在越來越講究品質

  賣的:從原先悶頭擺攤,到現在比拼創意、包裝

  □本報記者 洪慧敏

  “褚橙第一天就賣完啦!再想要,只有等明年。”這些天,正在杭州和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八屆全國名優果品交易會”上,來自雲南的參展商楊大姐對一些慕名而來的杭州市民,一再解釋。

  “10斤一箱的褚橙定價大約180元,我們總共帶了100多箱,想不到果交會第一天就被一搶而空。”雲南展團的負責人劉躍明高興地告訴記者。斜對面的雲南蒙自石榴展位上,售價8元多至25元一個的石榴,已賣掉了上千斤;而10元一個的廣安蜜梨,幾個杭州大伯和中年人都是兩箱兩箱地買走……

  今天,第八屆全國名優果品交易會將在杭州閉幕。連續多年採訪“果交會”下來記者深有感觸,原來喜歡追逐低價的杭城消費者,如今對水果的品質越來越講究,越吃越高檔。

  對於這點,果農們也是感同身受。所以現在他們帶果品來參展,會先考慮品質,再考慮價格,反而是高檔果品賣得俏賣得快。

  來自杭州果品批發有限公司和聯華超市的數據,現在,杭城老百姓在水果上一年要花掉50多億元,超5成受訪者每個月平均在水果上的花費超過三百元。

  杭州人一年吃吃水果要花掉至少50多億元

  “杭城老百姓對水果有較高的消費品味。”本屆“果交會”組委會負責人、農業部優質農産品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陳金髮告訴記者,浙江消費者對水果的認知度比較敏感,杭城在全國水果市場有相當的代表性。

  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水果採購負責人何建明,在“果交會”期間,隔三差五地就會趕來靈靈“市面”。對於一些杭城水果消費者動輒花費幾十元,乃至上百元購買一箱水果,何建明已經見多不怪。他認為,這透露出杭城水果消費群體的一種新變化——

  “杭城的老百姓更注重水果品質。他們先看品質,再看價格,只要品質好,適當貴一些的也能接受;而品質不好的水果,即使再便宜他們也不會要的。”

  實際上,不僅是“果交會”,從去年開始,果品市場上這種變化就越來越明顯。比如在杭城一些大型超市,今年夏天葡萄銷售的中後期,葡萄價格一度下跌到兩三元一斤,比往年同期至少下降10%,但是由於口感不大好,滋味寡淡,這些葡萄仍然很“難賣”。

  杭州人的挑,還不光是品質差的水果難有銷路,一些品質好的水果,尤其是品牌水果來得格俏,價格不斷往上走高。以蘋果為例,從去年的零售價四五元一斤,到現在的八九元一斤。

  雖然水果價格居高不下,但是杭城水果消費的潛力仍然“不可小覷”。記者從杭州果品批發公司獲悉,杭城老百姓一年至少要吃掉50多萬噸水果。去年,僅該公司的水果銷售額達到40多億元。

  昨天,杭城果品批發公司副總經理魯朝法給記者做了個預估,“預計今年銷售額比去年增加了7個億元,達到大約47.5億元。”

  而在杭城一家大型超市,水果的銷售額達到幾億元,銷售額度比去年同期增長20%多。

  記者算了一筆賬,綜合各方的數據,杭城老百姓一年在水果上的花費至少要超過50億元。

  ■數據

  中年白領每月水果平均花費450元

  昨天上午,記者在果品交易會上遇到了正在購買廣安蜜梨的尚女士。“我要2箱。”尚女士從兜裏掏出120元,交給賣蜜梨的參展商。隨後,她把兩箱蜜梨放在購物小推車裏。一旁的小推車裏早已滿滿噹噹,塞著甜橘柚等多種水果。

  “已經花了400多元。”尚女士笑呵呵地解釋,“這麼清甜的甜橘柚,市場上不大看到。報紙上不是説了,‘多吃水果,對健康有好處’。”

  “我每天至少要吃一個蘋果,還要吃一根香蕉或一個橙子”。尚女士説,每個月在水果上的開銷,一般平均保持在450元,有的時候可能更多。

  連日來,記者在果交會上採訪了數十位杭城市民。大部分的受訪者表示,在水果上每個月的平均消費大約幾百元。可就連最省的一位大媽,一個月吃吃水果也要大約100多元。60%左右的受訪者表示買水果的花銷在“三四百元”,另有約30%的受訪者每個月水果花費維持在四五百元的水準。

  而對於水果的價格,受訪者普遍認為,“杭州的水果價格比較高”。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受訪者寧願選擇少吃一點,也會選擇品質更好的水果。以時令水果冬棗為例,杭州人寧願購買七八元一斤、味道更甜一些的,也不願意購買兩三元一斤、味道寡淡、品質較劣的。

  ■市場

  杭城水果銷售格局可能醞釀新一輪洗牌

  無論如何,杭城老百姓今後在水果上的開銷肯定越來越大。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今後水果肯定是越來越貴,果品價格上漲會是未來的一個整體趨勢。

  何建明就是持上述觀點的人士之一。他的理由是,“中國整體勞動力過剩的狀態,已經一去不復返。水果種植、采收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勞動力價格走高,也進一步導致水果等農産品價格不斷上漲。”

  不過,水果市場蘊藏的商機非常巨大。根據國內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居民水果消費量已經從原先的每人平均不到6公斤發展到46公斤。

  看到杭城消費者願為高價水果“買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行做起了水果生意,一些遊資也打起了新果農的主意。

  日前,記者通過某微信公眾號,聯繫上了新“果農”周先生。周先生告訴記者,原來,他從事的禮品銷售因為“三公消費”受到抑制,禮品生意不佳。今年春天,他找了三四個朋友,開始在微信上開店售賣新疆阿克蘇蘋果、車厘子等水果。“每個月的銷售額大約三四十萬元。”周先生認為,自己的轉型算是比較成功的。

  除了周先生外,下沙的大學生、三替公司等越來越多的人士或企業,轉而進入杭城水果零售行業。一些敏感的業內人士意識到,未來,杭城水果銷售行業可能醞釀一場新的洗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