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行進:看一渠清水如何穿江越河

  • 發佈時間:2014-12-15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後,一渠清水以每秒1米的流速緩慢行進,一路北上。長江水將會在河南的邙山腳下,與黃河不期而遇。

  橫貫中華大地的兩條大動脈,千年相望,萬年不遇,各自東西。沒想到,歷史老人不經意之中,安排了北上長江水與東流而去黃河兄弟的邂逅,充滿了意外驚喜,也遭遇著情何以堪的尷尬……

  潛龍暗行,讓江水不犯河水

  如何穿越黃河天塹?當初的設計方案多達40余個,焦點是上跨與下穿之爭。有人認為,從黃河上建一座橫空大渡槽,讓江水飛渡,入夜萬盞燈火勾勒夜空,宛如“黃河彩虹”,勢必成為中原一大景觀。

  然而,如若架設渡槽,那托起渡槽的密集墩柱,就等於在黃河上橫插了一把大梳子,佔據了黃河過汛通道,會造成泥沙淤積,不利於黃河中下游水勢。

  因此,更多人主張還是從黃河河床底部打隧道,讓江水低調行事,晝夜潛行。最後經過科學論證,選擇“潛龍暗行”方案:從河南鄭州花園口西的黃河底40米深處,打兩條平行的4250米長的隧道,讓長江水從黃河南岸流到北岸。

  如何開鑿隧洞?根據黃河的複雜地質、水文條件,科技人員決定使用泥水加壓平衡盾構機為長江水開路。

  這臺量身定做的德國産盾構機長80米,有三層樓那麼高。為了把這個龐然大物送下去,就要在黃河北岸河灘地挖出大圓筒結構豎井,正處於細砂強透水地層中,地下水位高,豎井井壁採用了牢固結實的地下連續墻形式,厚1.5米,深76.6米。先造好地下連續墻並在其防護下,邊開挖邊襯砌,基坑工程規模之大、開挖之深、地質條件之複雜、工作難度之高,均居國內之最。

  豎井勝利完工後,主角——盾構機登場了,莊嚴出征,是謂始發。盾構機就像一條鑽地巨龍,從地下50多米深處找準未來隧洞的出口,由北向南,步步為營,層層掘進。舉手投足間,創造了我國目前盾構機始發最深的紀錄。

  盾構機的工作原理類似男士電動剃鬚刀:最前部有一個開挖艙,開挖艙內裝有可旋轉刀盤,刀盤配有100多把不同類型的刀具,切削掌子面,把大塊土體切成相互分離的小碎塊。

  每種刀具對付各樣複雜地層,各司其職:如採用大尺寸刮刀切削岩土,減少開挖時細顆粒的産生;先行刀和齒刀佈置在刮刀前面,預先鬆動土壤從而降低對刮刀的直接磨損;鏟刀用於清理週邊開挖的渣土;滾刀用於對硬物的開挖,等等。

  盾構機有兩條黃色泥漿管:一條是進漿管,用於加漿,沖洗刀具;另一條是排漿管,將攪碎的土石碎塊隨泥漿輸送到地面的泥水分離系統,分離出的碎石作為棄渣處理,用過的泥漿收回加新鮮漿液後,重新輸送到盾構機開挖艙內,迴圈利用。

  開挖艙後面有一個氣壓倉,充有壓縮空氣。通過調節氣墊對泥漿産生壓力,從而平衡來自開挖掌子面的水土壓力,同時還形成一層保護膜,起到護壁作用,防止土體坍塌。泥水加壓平衡盾構也因此得名。

  穿黃之旅充滿艱辛和挑戰,它們如同攔路虎接踵而來。因為穿黃河段是遊蕩性河段,河床衝淤變化引起的縱向沉降,會作用於穿黃隧洞;還要適應烈度為7度的地震條件;穿黃隧洞沿線將穿越各類複雜地層結構。

  穿黃隧洞最難之處在於,面臨“雙層夾攻”,內外受壓:黃河水和河床對隧洞外層形成的外壓力;同時隧洞過水的時候對隧洞內襯形成的壓力,也就是內水壓力。為了保證穿黃隧洞固若金湯,能承載內外水壓而不漏水,工程技術人員進行1:1倣真模型試驗後,採用了新型雙層襯砌結構。

  外層襯砌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管片結構,盾構機有6個自由度的管片拼裝機,每掘進一段距離,就採用真空吸盤抓取方式,方便靈活地從喂片機上抓取管片,拼裝高強度混凝土預製管片。

  內層為現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承擔內水壓力。

  內、外層襯砌為防排水彈性墊層所分隔,使其分別單獨受力。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外均屬先例。

  “剃鬚刀”用久了刀片會磨損。盾構機亦是如此。在下游線隧洞掘進到1000多米時,發現刀具及刀盤嚴重磨損,已不能繼續掘進施工。於是,技術人員進行了改造,把透水密封三道加成四道,增加中心保護刀和邊緣保護刀,提高了密封性和刀盤的剛度、強度。

  我國科技人員操作並改進、完善盾構機,終於穩步摸著石頭,無一閃失地穿過黃河,兩條巨型隧洞全線貫通,開創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水底隧洞長距離軟土施工新紀錄,迎來了長江水不犯黃河水的立交喜相逢。

  安穩如山,大型渡槽保駕護航

  南來水憑藉水源地和北京近百米的地勢落差,自然北流、時而潛行、時而飛渡,飛渡時就靠一種龐大的空中輸水廊道來護送,這就是渡槽。

  渡槽,作為輸水建築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1000多公里的中線工程中,就薈萃了27個不同類型的渡槽,實至名歸,堪稱當今渡槽博物館。

  從240多公里外奔流來的丹江水流入的大型沙河渡槽,則是其中的翹楚。沙河渡槽槽身採用預應力鋼筋U型槽結構型式,單槽重1200噸,承受的荷載是公路和鐵路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槽身結構複雜,施工架設難度極大。

  沙河渡槽採用的是預製方法,即槽身在預製廠預製完畢後,直接吊運到槽墩上去,要求準確拼接,嚴絲合縫。

  沙河渡槽槽身厚度僅為35釐米。如何把這些千余噸重的單片渡槽一個個排在一起呢?設計人員想出了“槽上運槽”的新方法。單片渡槽全部完工以後,施工人員把架槽機設在基墩上,然後把單片渡槽沿著已經放置好的渡槽運過去。兩個單片渡槽在一起時,足有6層樓那麼高,加上架槽機的高度,整個高度有8層樓高。這種施工技術,開創了水利工程建設的國際先例。

  此前世界已建最大的渡槽為印度戈麥蒂渡槽,但從沙河渡槽流量、跨度、重量、總長等指標綜合評估,沙河渡槽規模和建設難度都超越了戈麥蒂渡槽。

  科研人員開展了渡槽總體結構選型、水力學、結構分析、施工技術、預製槽蒸養溫控等一系列技術研究與試驗,滿足了沙河渡槽設計與施工需要。在沙河渡槽設計與施工中,成功應用了大型渡槽溫度邊界條件、荷載作用機理及對結構的影響,大跨度渡槽結構新型式及優化設計,抗震性能與減震措施,渡槽施工技術及施工工藝,大型渡槽的耐久性及可靠性等課題研究成果。

  與沙河渡槽形狀一樣的湍河渡槽,採用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施工方法:利用可移動模板,採用造槽機現場澆注施工,其渡槽內徑、單跨跨度、最大流量屬世界首例。

  湍河渡槽每榀混凝土槽身自重1600噸。造槽機總重約1350噸。兩個龐然大物重疊一起,接近3000噸。造槽機完成每榀槽身一個迴圈,需要經歷包括鋼筋加工、綁扎、焊接、混凝土澆築、拆模、模架移動等48道工序。養護完成一榀槽身後,造槽機“金蠶脫殼”,實現分離,獨自向前緩慢移動40米,接著孕育第二個“生命”,依次向前推進。

  於是,在造槽機身後,留下了一座氣勢如虹的湍河渡槽,屹立大地之上,巍峨挺拔,傲然托舉著一泓清流北上。

  (本文采寫過程中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管理局龐敏、許安強等支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