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科技的富民強市之路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31: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近年來,湖北省宜都市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條件能力建設上取得了新成就,不僅將農技人員全部納入事業編制和財政全額預算,還集中建設了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探索出“市、鄉、村、戶”的四級聯動的農技推廣“宜都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農業科技推廣和新型職業農民兩支隊伍充滿活力,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富民強市之路。

  本報記者王玉琪何紅衛吳佩

  “進了,終於進了!”湖北省宜都市委書記莊光明對著電腦螢幕前的一份名單興奮不已。這份剛剛公佈的第十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上,宜都市赫然在列。它也成為了繼大冶之後湖北省第二個全國百強縣(市),以及全國4個新晉百強縣(市)之一。

  宜都,位於湖北省的西南部,長江中游南岸,人口不足40萬。在2012年,它在全國縣域經濟排名中還只處於第127位,僅僅過去兩年,宜都就闖進了百強。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莊光明一語中的:“宜都能進百強縣,與我們這些年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支撐和引領能力密不可分;更與我們實踐探索‘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農業發展之路密不可分。宜都的百強之路,就是科教興農的強市之路。”

  初冬時節,正值宜都柑橘喜獲豐收的季節,記者來到了宜都,進農村、訪農戶、入農田、看基地、觀企業,探尋這座新晉百強縣的農業科技富民強市之路。

  頂層設計科學佈局,宜都農業主打“科技牌”

  與湖北省其他地區相比,“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宜都,並不能算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市。然而,儘管人多地少、農業塊頭不大,但農業産業卻特色鮮明,集中度很高。柑橘、茶葉、畜牧和水産四大産業各有特點。

  “宜都若要進入百強縣,農業必須要強。它不能成為縣域經濟的短板,而要成為優勢。只有農業強了,農村經濟發展才會好,我們縣域經濟水準才會上去。”在宜都市市長羅聯峰看來,宜都要迅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農業,將農業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做大做強農業?那就必須要走科教興農的道路,依靠科技支撐來全力發展現代農業。

  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之下,宜都市的領導班子形成了共識,正式開啟了科教興農之路的現實探索。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就是進行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佈局。

  “科教興農,體制機制和人才教育的作用必須要突出,要把農業科技和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緊抓好。”宜都市委副書記張白華向記者介紹,為了加快農業科技的發展,宜都市通過調研論證,先後制定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等事關科教興農全局的發展規劃,同時,對振興柑橘、茶葉、畜牧、水産等特色産業進行規劃佈局,不僅明確目標,更是細化舉措。這些規劃確定後,基本不變。用他的話説,就是“一個規劃管總,一套班子督辦,一屆接著一屆幹,一張藍圖繪到底”。

  要落實好規劃,政策需要跟進。為此,宜都市出臺了《關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三農”工作新跨越的意見》、《宜都市農業科技創新獎勵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記者在宜都市農業局辦公室裏看到,一項項獎勵政策和措施,在文件上標注得清清楚楚:1000萬元用於特色農業發展獎勵、100萬元用於農業科技成果獎勵,最高個人獎勵8萬元……這些政策為農業科教的發展保駕護航。

  有了政策,有了規劃,最重要的,自然還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援和投入。據了解,在這點上宜都市有三個保障:一是保障農業科研投入穩中有升,把農業科技投入放在農業投入的優先位置,提高科研經費在財政支農資金中的比重;同時宜都市明確科技三項經費用於農業科技的比例不低於30%,確保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二是保障工作經費逐步增加,對爭取到的農業項目一律按要求配齊工作經費,不打折扣;階段性的農業專項工作安排專項工作經費。市財政每年用於農業項目配套和農業專項的工作經費不低於500萬元。三是保障科教部門有為有位,支援鼓勵農業科教部門大膽摸索科教興農的新路子。

  體系改革制度創新,基層農技員煥發新活力

  楊承清是宜都市紅花套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主任,也是全國“五一”勞模。現年57歲的他,初中畢業後就開始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已經幹了一輩子。儘管即將退休,可這位“老推廣”的工作積極性卻越來越高:“這兩年,我們農技推廣的條件改善了,為農民服務的效率更高了,我真捨不得退休。”

  老楊説的變化,正是宜都市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過程中,對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進行的完善和創新。“科教興農的根本就是興體系、興隊伍、興人才,農業科技要落地,必須要把建立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作為科教興農的基礎工程來抓。”宜都市副市長陳紅林對記者説,現在,農業形勢發生了變化,原有的農業科技服務的內容和方法都已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同時農技推廣的隊伍存在老齡化嚴重、素質不高等問題,迫切要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來調動農技推廣隊伍的積極性,以此來保證農業科技落地生根。

  從2013年起,宜都市著手進行改革創新,開始在全市10個鄉鎮組建事業單位性質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進行全額撥款,並由市委編辦將人員編制確定到鄉鎮,全市共核編定崗110人,市財政局按核定的編制數,將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按每人平均5.8萬元的標準預算發放到鄉鎮;同時,以“花錢買服務”的形式,每個村聘請1名農技推廣員和10個科技示範戶。由此,一個“四級聯動”、充滿活力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宜都建立起來了。

  紅花套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位於鎮中心的老街,四層樓的服務中心特別顯眼。記者在一樓服務大廳看到,農技、農機、畜牧、水利、林業部門都在這裡設置了服務點。正在為農民進行諮詢服務的吳道緒告訴記者:“現在是柑橘收穫季節,來中心諮詢的人少。農忙時節,來諮詢的人可就多了。將各個職能部門放在一塊,農民來一趟,就把事都辦了,方便。”一樓是服務大廳,二樓則有農安檢測室,檢測員楊承玲正在將每天送來的農産品樣本進行化驗,檢查農殘。而檢測室的旁邊分別還有資料室、培訓室以及勞模工作室。

  “我們不僅有‘四室一廳’,電腦、投影儀、印表機、數位相機也都有,我們還有自己的交通車呢。這些都是改革後,市里加大投入,專門為我們農技員改善的硬體條件。”楊承清感慨道。據宜都市農業局局長王德鳳介紹,依託國家農技推廣條件能力建設項目,宜都市配套本級財政資金300多萬元,幫助10個中心新建和改擴建辦公用房,全部都達到了“四室一廳”的要求。

  對於五眼泉農業公共服務中心主任孫大明來説,硬體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農技推廣隊伍的“武裝設備”,而編制待遇等問題的解決,則充分調動了農技員的工作積極性,讓農技隊伍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之前我們沒有編制,每年拿到手的也才2萬多元,現在,我們每個月的工資是3500元,另外還有1000元的補貼,保險不用交,年終還有獎勵,差不多一年下來至少能有個5萬~6萬元的收入。收入有保障,編制到了位,年輕人願意來應聘,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提升農技員的素質也是項不容忽視的工作,據介紹,宜都市每年按每人平均500元標準預算安排知識更新培訓;與此同時,他們還啟動電子農務工程,全力打造農業綜合資訊服務平臺,使服務中心功能進一步向下延伸,形成了市、鄉、村、戶四級服務網路。不僅如此,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在提高服務效能上,宜都市還出臺新的管理制度,市農業局在修訂完善五項制度、繼續推行人手一冊《服務日誌》的基礎上,將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納入績效管理,系統構建了獎優罰劣貫穿全程、考核評價多元互動的績效考評新機制。

  重視培育構建人才,新型職業農民成主力軍

  “科教興農,人才是關鍵。如果不抓人才,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除了創新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培養農技推廣的人才隊伍,我們還要培養另一支重要的人才隊伍,那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據陳紅林介紹,作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首批試點縣,宜都市從2013年起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圍繞柑橘、茶葉等主導産業,按照“培訓、認定、扶持”三位一體的方式開展培育工作,首批參加教育培訓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共207人,最終認定頒證179人。

  28歲的紅花套鎮南橋村村民廖劍波正是首批參加培訓並獲得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專畢業後,廖劍波一直在外打工,2010年,他決定返鄉創業,承包了258畝馬幹南柑橘生産基地,幾年下來,他已經是柑橘管理中的行家,也是村裏的農民技術員、科技示範戶。“我想把柑橘園做成公園,把家庭農場做成休閒農莊,可是要怎麼做,我心裏沒底。而職業農民的培訓讓我茅塞頓開,收穫特別多。”廖劍波告訴記者,正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開設的課程,讓他開闊了眼界,也更堅定了發展生態休閒農業的信心和決心。今年11月,他還作為農民代表,跟隨市領導一起,到四川的眉山等地考察柑橘種植技術,取經學習。

  受益的不止是廖劍波,陸城街道寶塔灣村村民李友文,家裏有60畝果園,經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改變了原有的種植方式,僅僅一項密改稀的技術就提高了柑橘的産量,以前最多是21萬斤,今年則一下子到了30萬斤,而他也被評為了當年的優秀職業農民。

  這些新型職業農民都是村裏的能人強人,針對他們的培養,宜都市探索出“鎖定對象、系統培訓、跟蹤服務、配套扶持”的模式,尤其是在考核認定後的政策扶持上,宜都市對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政策幫扶,不僅給予他們普惠政策的享受權,還給予他們特定政策的獨享權,推動他們健康快速成長。

  除了重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宜都市還格外注重“鄉土農技員”的培養和選育。而他們,不僅是宜都市“市、鄉、村、戶”四級聯動農技推廣體系的重要成員,更是留在鄉土不走的推廣力量,對此,市財政每人每年專門補助5000元。

  高壩洲鎮白洪溪村四組村民向發兵正是全市選拔出來的“鄉土農技員”,而他也是村裏的科技能人、示範大戶,同時也是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土農技員,他負責對全村農民進行柑橘種植的技術指導,聯繫10個科技示範戶,輻射周邊20~30個農戶。如今,像他這樣的鄉土農技員在宜都市共有123名,每個村都有一個,聯繫科技示範戶1230名,輻射農戶3萬餘戶,佔全市總農戶的30%以上。

  而針對這些鄉土農技員的考核和培養,宜都市自有一套辦法。“我們將工作量設置成100分,每一分50元錢,滿分的,就能拿到5000元錢,得分低的,第二年就被淘汰。而在考核的內容上也是多種多樣,比如,現在正值柑橘銷售期,要求鄉土農技員提供銷售資訊,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考核的辦法。”王德鳳説,為了保證鄉土農技員的服務品質,市裏和鄉鎮每年都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以此來提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典型示範龍頭引領,科技奏響富民強市之音

  連日來,記者在宜都的鄉村田野採訪,只見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柑橘,收穫的柑橘一筐筐地碼放在自家的院落,蔚為壯觀。“今年,我們鎮的柑橘大獲豐收。這正是在我們鄉土農技員的技術指導下獲得的。不僅如此,村裏今年種植的精品柑橘,在全市的評比中,拿了第一,果形好,口感甜,你嘗一嘗。”高壩洲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曹光新一邊興奮地介紹,一邊將柑橘遞給記者品嘗。

  高壩洲鎮宋山衝村新型職業農民李志軍則告訴記者,新技術的推廣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讓自己的柑橘品質有了保證,早在前幾個月果園裏的椪柑就訂購一空。現在,他成立的合作社帶動30多戶農民種植椪柑,讓他們也嘗到了致富的甜頭。李志軍自信地説:“今年柑橘豐年,我一點也不擔心價格。我們的椪柑,賣2元錢一斤,一點問題也沒有。現在做農民真的是光榮,我明年還要換輛大賓士。”

  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讓宜都基層農技推廣的隊伍再現活力,農業科技的“最後一公里”也打通了;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認定,則讓更多的新農民開始在廣闊的田間鄉野播撒下致富的夢想。科技興農為宜都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變化,也讓更多的農民嘗到了致富的甜頭。“溫州蜜柑低産低效果園更新技術整合與示範”、“清江漁深加工系列産品開發及綜合利用技術”、“宜紅茶清潔化加工技術整合與應用”等一批先進成熟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有效提升了農業産業的整體技術水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據統計,截至目前,宜都市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到位率達到了95%以上,種植業示範戶年均畝增産10%以上、節本23元以上,每畝新增效益100元左右,去年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62%,遠超全國平均水準。

  事實上,宜都的農業科技工作不僅放在農技推廣體制機制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創新上,他們也堅持將科教項目、科研投入向骨幹農業企業集中。土老憨集團是宜都市柑橘産業的龍頭企業,也是國家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為了加快柑橘全産業鏈發展,土老憨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在企業裏建立柑橘院士工作站,進行自主科研創新,開發出許多新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如今,土老憨品牌早已走出宜都、走出湖北,成為了“荊楚味”的典型代表,集團還帶動了上萬農民就業,帶動宜都柑橘産業走向全國。

  “在科教興農戰略中,我們要求每一個主導産業,都要有一個科技龍頭,典型示範、龍頭引領,要用科技來助推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讓農業龍頭企業推動全市農業産業的發展。”羅聯峰感慨道。如今,土老憨、宜紅茶業、天峽鱘業和清江肉聯都已經做大做強,其中,土老憨公司和天峽鱘業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示範企業。

  科教興農,碩果纍纍。如今的宜都市,不僅活躍著一支充滿生機的農技隊伍,還有一大群新型職業農民,更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等響遍全國,也為宜都市最終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貢獻了力量。與此同時,科教興農的宜都模式,也得到了湖北省農業部門的肯定,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廳總農藝師鄧幹生認為,宜都市抓農業的思路方法新,特別是在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摸索了新經驗。農業科技強農的“宜都模式”值得在全省借鑒和推廣。

  “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科技包括方方面面,我們要培養科技推廣力量,培養具有科技素養的農民,要用科技創新來培植農業企業。未來,我們宜都還要堅持科教興農的戰略,不斷完善和改進,讓農業科技在縣域經濟的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莊光明希冀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