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仰可及 大愛暖城

  • 發佈時間:2014-12-12 11:31:13  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濟南電

  臺Music88.7

  開展小桔燈愛心讀書行動。

  2014年8月27日,在奧體中心廣場,3000名廣場舞愛好者同跳“泉水叮咚舞”。

  這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承載著數百萬市民的愛心與感動。

  這是一個媒體的信仰,肩負責任,用聲音和影像,播撒愛的力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近年來,濟南廣播電視臺兩台市場份額連續數年領跑全國省會城市臺,穩居濟南地區強勢媒體地位,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援和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濟南廣電心繫民生,積極挖掘本土文化,從強化群眾參與性和服務性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增強媒體的貼近性,創新打造了一批接地氣、受歡迎的節目欄目,並依託節目欄目廣泛開展服務基層群眾的公益活動。

  2014年3月,大佛小學的孩子們收到了渴望已久的圖書。5000冊圖書、4噸取暖煤炭和電教設備,通過Music88.7小桔燈愛心讀書行動完成了愛心傳遞的使命。至今年11月,88.7小桔燈已經匯聚了10余萬愛心人士,捐出愛心圖書百萬冊,為60所鄉村學校建立了圖書室、電腦室。

  2014年7月,一位情況危急的待産孕婦牽動了泉城人的心。計程車司機、歷下交警、千佛山醫院、泉城市民,在濟南交通廣播直播室裏通過電波被緊緊連在一起。從經十東路鳳凰路段到醫院“一路綠燈”,孕婦被順利送到醫院接受了及時救治。

  2014年9月,6歲男孩小力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在與他相依為命的癌症母親去世後,他沒有被遺忘,而是在濟南電視臺熱心姊妹花的幫助下成為濟南福利院大家庭中的一員,並如願背上書包上學。這是姊妹花幫助的第12874個需要幫助的人。

  ……

  如今,電臺、電視臺開展的“愛在泉城”、“電視基層行”大型社會公益活動每年舉辦700余場,服務受眾超過百萬人,形成了“106.6父母學堂進社區進校園”、103.1綠絲帶愛心助考行動、88.7小桔燈愛心讀書行動、“都市一家親”、橙色影視“有愛有快樂”、“法律援助進社區”、“泉天下”系列公益活動等一大批廣播電視品牌公益活動。這些活動覆蓋全市社區、街道和鄉村,參與服務的全部是廣電一線編輯記者和普通幹部職工,大家用愛心和奉獻積極傳遞著正能量,喚起眾人心,溫暖一座城。

  品牌的價值

  在探索中開拓,創造地域特色濃厚、辨識度高、具有強大引領力量的活動品牌,才能叫得響、傳得開,讓心中的信仰落地生根、可感可觸。

  品牌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它生動鮮活,深得人心。

  2014年4月,詩意泉城。濟南電臺主辦的泉城市民詩文咏誦會報名選拔活動吸引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市民,上至70

  歲的老人,下至校園裏的小學生,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寫詩誦詩,訴説著城市的變遷、生活的多彩、人生的感悟。這場以市民群眾為主角的詩文咏誦會從啟動到舉辦歷時3個月,在全市掀起一股詩文熱,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一次生動實踐。

  只有在群眾中産生效應,品牌才有價值。這個夏天,由濟南電視臺原創編舞的“泉水叮咚舞”火了。在歷時4個月的選拔比賽中,來自50個社區的500多支舞蹈隊、近萬人熱情參與。他們中,有可愛稚嫩的孩子、活力四射的青年、頭髮花白的老人,也有來自山區的農家婦女、堅強的癌症患者、聾啞人隊伍。當大賽啟幕,3000名“泉城大媽”同跳廣場舞暫態成為一個城市時尚健康的符號。

  走進基層,從群眾中挖掘鮮活素材,把廣播電視節目送到群眾身邊,讓聲音影像的力量融入城市生活,濟南市民每天都在感受點滴變化。這些變化源自濟南廣播電視臺“節目活動化、活動節目化、活動社會化”的大膽革新。

  近年來,濟南廣播電視臺按照開門辦廣播電視的思路不斷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強化市場運作,強化兩台聯動、臺網互動、都市圈城市臺互動,創新打造推出一系列大型文化惠民活動,延伸擴大廣電社會影響力。針對群眾的呼聲和要求,今年,臺黨委明確提出著力打造15項大型品牌活動及晚會的目標要求,包括“泉聲曲韻——名家名段戲曲演唱會”、“廣播主持人大賽”、“聲動泉城——名家名篇詩文咏誦會”、“中國·濟南汽車音樂節”、“第二屆濟南泉水節”、“唱響泉城”、“中秋晚會”、“濟南跨年狂歡節”等。尤其是濟南電視觀眾節,已成功舉辦五屆,以觀眾為本的設計,突出開放、互動和參與的理念,使她成為富有泉城特色的電視品牌文化活動、市民歲末關注與期待的文化盛宴,由此獲得了省內城市臺唯一一個山東文藝界最高獎“泰山文藝獎”藝術作品獎一等獎殊榮。

  民心的意義

  民為本,以世道人心為出發點,一切工作才會有人情味,才能接地氣、聚人氣。那些有血有肉的鮮活載體,才更能情理交融、打動人心、更有生命力。

  以往主流媒體製作的節目總是正襟危坐,嚴肅嚴謹,給人一種不親民、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怎樣讓節目接地氣、聚人氣?如何利用媒體優勢幫老百姓辦事?什麼是提升廣電競爭力的關鍵?

  答案明瞭,就是民心民意。聽眾觀眾的聲音就是第一信號,聽眾觀眾的需要就是著力重點,聽眾觀眾的評價就是最佳考核。一直以來,濟南廣電換位辦節目、開門搞活動,把聽眾、觀眾當成朋友,用老百姓喜愛的方式為其提供所需的服務,傳達主流價值觀。

  1999年,濟南交通廣播“關愛高考生1031在行動”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貧困家庭的考生,讓泉城市民交口稱讚。15年來,從招募愛心車隊與貧困考生結對,到在重點考點設立愛心助考點,從發起“愛心綠絲帶”開闢綠色通道,到幫助泉城考生順利達到考場,這個大型公益活動從未間斷。用愛心搭建的關愛平臺,讓無數的高考生受益,也讓無數個私家車、計程車師傅在無私奉獻愛心的同時收穫了溫馨和感動。至今,20多萬輛私家車和計程車自告奮勇,參與愛心活動人數多達50多萬人,發放綠絲帶10多萬條。

  把群眾挂在心上,群眾就會時常惦念你。“娘家記者團,有事跑在前”如今已經成了泉城百姓的一句順口溜。這是濟南電視臺女性記者團隊“娘家記者團”的口號,更是她們服務百姓、服務觀眾的宗旨。6年時間,由娘家記者團發起的公益活動“小黃帽愛心行”、“公交車廂的愛心扇”、“娘家維權站”、“破冰行動”家喻戶曉。嘴唇患巨型腫瘤的徐大哥、飽受疾病折(十年未出家門的女孩麗麗、在突發事故中慘遭燒傷的堅強女孩涵涵……3000多名面臨各種困難的市民群眾得到來自娘家記者團的無私幫助,並順利走出困境,邁向新生活。因為這種“接地氣兒”、“貼地皮兒”的特點,娘家記者們被市民親切地稱為“泉城貼心人”。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帶著真情真意為百姓辦事,“為民服務”的口號承諾才能真能紮根落地。走街串戶、訪貧問暖,濟南新聞廣播的“社區廣播聯盟”和電視新聞頻道社區記者團把家庭教育、房産評估、法律諮詢等資源服務送到居民身邊,搭建辦事平臺促成上百家政府部門、單位進社區現場辦公,通過準確及時的新聞報道和貼心真誠的服務幫助贏得居民讚譽。他們是韓忠池、王小三、宏剛、永青、張磊、大鵬,自稱“泥腿”記者,“只要您張張嘴,社區記者跑斷腿”。他們既關注社區環境衛生、鄰里團結和睦的雞毛小事,又探討社區養老、居民就醫的國計大事,會用十分力氣幫助居民解決一分難題,能夠以社區小視角洞察社會大背景。

  循著近年來濟南廣電一系列服務基層群眾的工作軌跡可以發現,無論是新聞、綜藝、電視劇三駕馬車,還是文藝精品創作、大型活動舉辦、技術創新,濟南廣電人都從挖掘本土文化、增強群眾參與性和服務性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增強媒體的貼近性。正是這些,把濟南廣電與泉城百姓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強有力的認同感和巨大的親和力支撐起了濟南廣電多年來市場份額的領先地位,也最終凝聚為省會城市臺的核心競爭力。

  責任的分量

  精神信仰可以傳遞,並會以倍增的能量對社會産生強大效應。當下社會價值觀多元,媒體主動擔當,理直氣壯地發聲,精神信仰就會振聾發聵。

  面對一部分喧嘩浮躁的思想聲音,人們急切呼喚思想內涵深刻、內容積極健康的節目。要依靠追求經濟利益保障正常運轉的媒體,又應當肩負怎樣的社會擔當?

  責任重若千鈞,責任常作于細。濟南電臺有一檔深受聽眾歡迎的節目《女人花》,這檔節目伴隨聽眾已有15年的時間。隨著聽眾對家庭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型公益活動“《父母學堂》進校園進社區”依託《女人花》中的家庭教育欄目“父母學堂”應時啟動。活動現場,參與的家長邊聽、邊記、邊錄音,還有幾十位家長追隨著欄目組聽完每一場報告會。自2012年4月至今,五十余場活動、近萬人現場聆聽,“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活動口號逐漸深入人心。正如製作人、主持人陳曉莉所説,父母學堂進社區進校園,最大的作用是對家長的觸動,專家的一句話、課堂上的一個事例能觸動聽眾的內心,就很可能換來整個家庭教育面貌的轉變。如今,《父母學堂》的QQ群活躍著2000多人,年齡最大的小石頭奶奶已經81歲,她像年輕人一樣在節目群裏興奮地交流經驗。

  思想信仰需要正確的輿論引導,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愛和呵護老人是FM100.5濟南文藝廣播公益活動“幸福夕陽紅”的服務主旨。每年的傳統節日,如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頻率的記者和主持人都會走進福利院、社區、老年公寓看望孤寡、特困、空巢老人,和老人們一起煮元宵、包餃子,為老人們表演歌曲、相聲、戲曲等精彩節目。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農戶白菜滯銷時,組織車友進行“愛心採摘”,通過欄目影響力為“滯銷菜”尋找買家;籌集愛心善款資助需要修繕房屋的殘疾人,連續3年為近百位殘疾人“遮風擋雨”;招募助殘志願者,為殘疾人朋友提供政策諮詢、文化援助以及才藝展示平臺;把“有話大篷車”開進社區,到群眾家門口宣講法律,提供幫助;聯合濟南交警把“流動車管所”開進社區,現場為居民辦理“車駕管”業務,免去了居民來回跑腿的辛苦;“天使守護行動”、“神奇消防體驗營”活動,把體驗教育帶到孩子身邊,為中小學生築起自我防護的安全墻……濟南電視生活與法頻道秉承法制特色定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依託《交通進行時》、《有話好好説》、《直通12345》和《生活看法》等四個名牌欄目,開展了“文明交通社區行“、”法律援助進社區”、“熱線服務進社區”和“安全防範進社區”等活動,讓愛心順理成章地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流淌。

  應時而為,尋求突破。敏銳地抓住網路資訊時代的觸角,濟南廣電于2011年9月成立了濟南網路廣播電視臺,自創立之初,該臺就確立了以各類公益活動倡導網路文明風尚的理念,先後組織濟南網民們開展了保護名山大川徒步穿越、環保騎行、攝影大賽、網路植樹、網上文明祭掃等富有特色的公益活動。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多年來,全臺編輯、記者和主持人利用週末和節假日,進街道、進鄉村、進學校、進社區,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弘揚志願服務精神,全年不間斷地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每年活動超過700場,服務群眾上百萬人次。

  正是源於對輿論引導、節目打造、媒體責任的不斷實踐,濟南廣電公信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一批雅俗共賞、貼近性強、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節目,一支接地氣、有人氣、具有強烈責任心和親和力的名記者編輯、名主持人隊伍,讓這個媒體真正紮根本土、枝繁葉茂。

  城市的品格

  現實中充斥著一些浮躁和誘惑,持之以恒就顯得難能可貴。當“公益”二字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崇德向善、蓬勃向上的城市品格也就水到渠成了。

  12月4日,一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濟南電臺88.7小桔燈在共青團中央、民政部、中國志願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獲得金獎!

  這個金獎來之不易,6年堅守,匯聚愛心的信念始終如一。如同6年前的那個開始——

  “大家都讀過冰心老人的散文《小桔燈》吧。黑暗的山路上,雖然這盞小桔燈只散發出微弱朦朧的光亮,但小姑娘的勇敢、樂觀卻鼓舞著冰心,讓她看到眼前有了無限光明……”

  一段樸實感人的開場,在2009年的春天開啟了一檔全新的公益活動——“小桔燈愛心讀書行動”,號召大家把家中閒置不用的圖書捐給貧困鄉村需要圖書的孩子們。

  節目播出當天,電臺就接到了超出平常幾倍的熱線,有的朋友上午就把家裏的書打好包送來。之後的日子裏,熱線、郵件、短信平臺的愛心回饋鋪天蓋地,聽眾送來的圖書也很快便堆滿了辦公室。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愛的腳步更加矯健,從黃河灘區、沂蒙山區,到西藏白朗縣、貴州巴沙村、青海麻村,Music88.7的“小桔燈”越燃越亮。在這座城市的上空,電波正在架起一座傳遞愛心的橋梁……

  在濟南廣電,還有著諸多如“小桔燈”一樣的欄目、活動,她們懷揣民心,從臺上走下來,和老百姓掏心窩;她們執著堅韌,用行動溫暖著所深愛的城市;她們勇於擔當,在危難時刻總能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她們匯集大愛,一路高歌,撼人心靈。

  如今,這種信念已經內化於心,外化為廣電人的自覺行動。也正因為這種自覺,加倍了市民群眾對這一團隊的信任。濟南電視臺的熱心姊妹花們是一群普通的女孩子,她們溫柔善良被讚譽為“愛心標誌”,她們堅強勇敢從不避難。走在哪人們都認識她們,有市民群眾會把捐獻的財物放心地交給她們,也會有市民群眾遇到危急難事第一時間想到求助她們。8年,11位姊妹花,雖然因為工作需要人換了一撥又一撥,但這個團隊“幫助”的主旨沒有變。傳播幫助的理念,讓愛在城市裏流動,帶動更多市民們幫助身邊的人。如同姊妹花之歌中唱的那樣:“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自己”,姊妹花傳承著責任,傳遞著愛心,成為這個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做一檔節目,辦一個頻道,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回報社會”已經成為濟南廣電人最常思考的問題。“藝文城市公益聯盟”是2012年伴隨著FM93.6濟南私家車廣播的誕生同時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活動吸納有藝術特長的報名者,為那些渴望藝術卻交不起學費的人送去幫助。目前近萬名志願者中,不乏焦晃、濮存昕、張家聲、孟廣祿、趙葆秀、朱世慧、白燕升、黃健翔等藝術家和名人大腕。奉獻讓人變得更加富有,公益行動也涵養著城市的品格。

  2012年,一場徵集廣電精神表述語的活動引來濟南廣電全體職工的踴躍參與,1358條原創表述語經過數次評定和徵求職工意見,最終被凝煉成16個字——“團結創新、務實奉獻、勇於擔當、追求卓越”。這,就是濟南廣電人的精神,與這座城市水乳交融,成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為城市科學發展添續能量。

  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喚起更多濟南人的愛心,點亮了一個又一個閃亮的人生。正如“小桔燈”的節目主持人所説,也許我只是小桔燈愛心公益行動中的一滴水、一個小火種,但是我願意把自己化為一盞溫暖的小桔燈,繼續去為更多的鄉村孩子照亮求知的前程。把公益活動作為媒體的責任擔當,從一個欄目做起,從一項活動開始,當點滴公益積石成山、惠澤大眾,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座城市的道德內涵、文化尺規、精神力量。

  (本報記者 范俐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