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蘇製造,喜憂之間趕大考

  • 發佈時間:2014-12-12 08:29:28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天,成品油“十連跌”時間窗將再度開啟,汽柴油價格每升很可能下降4毛多,幅度全年最大。10日美國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暴跌4%,最低觸及每桶60.43美元,創近5年新低。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公佈的11月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跌2.7%,連續33個月負增長,幅度全年最深。上游基礎性大宗商品價格急劇“瘦身”,直接和間接地波及實體經濟幾乎所有産業鏈。對製造業大省江蘇來説,總體利大於弊。

  螺紋鋼賣出蘿蔔價

  田明是江蘇油田並不“普通”的一線工人,他的另一身份是油田首席技師。“油價跌,職工從工資福利上切身感受到了。”田明説,以前單位發的食用油,家裏都吃不完,今年單位不發了。

  直接影響油田職工收入待遇的油價,今年跌得深而且急,紐約市場油價自107美元下跌至60美元附近,僅用時5個月。華泰長城期貨公司分析師李精分析説,全球性需求不振、産能過剩、美元升值,讓原油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很受傷。追蹤22種原料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近期跌至2009年5月以來新低,連續第四年下跌,創造出至少自1991年以來的最長連跌期。

  鎮江焦化煤氣集團去年和今年都有基建新項目。副總經理萬紅根一方面慶倖這兩年建設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替那些硬著頭皮參與競爭的鋼材企業“憂心”——現在一斤螺紋鋼的價格只相當於一斤大蘿蔔,3年多價格跌掉一半。李精表示,今年鋼鐵企業的日子比去年還好些,最慘的時候一斤螺紋鋼的行業平均利潤只夠吃一根冰棒,現在可以下館子了。這一變化的背後是上游鐵礦石價格跌得比鋼材還狠,創下近5年新低。“今年,對傳統製造業的許多企業來説,上游原材料價格和自己産品的出廠價格,誰比誰摔得慘,決定了企業的生存狀況。”

  用煤用電喜憂不同

  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行,引發整個産業鏈的連鎖反應,下游企業以及普通消費者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

  這段時間,我省煤電企業普遍一掃臉上的陰雲。國信揚州發電公司是我省主力電廠,目前月發電量12億千瓦時左右。公司安全監察處主任徐存軍説,煤炭約佔電廠生産成本的70%。高企的煤價一度給發電企業帶來巨大成本壓力,發電越多虧損越大。隨著煤價不斷下行,目前每噸標煤價格保持在700元左右。“因為煤電聯動,前幾年煤炭價格下降時,我們的上網電價也調了幾次,最近一次是去年年底,每千瓦時下調了0.011元,目前為0.431元。”雖然銷售電價沒有相應下調,但發電廠、電網公司在節能減排、電網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加大了。國信揚州發電公司每月消耗的40多萬噸燃煤中,低硫低灰優質煤佔比明顯提高,超低排放改造也在加快推進。“我們設計的脫硫效率達到98.85%,高於95%的相關標準。”

  和煤炭不同,我省與油相關的企業對國際市場油價漲跌高度敏感。江蘇油田是目前我國南方最大的陸上油田,原油年産穩定在170萬噸左右。按理説,國際油價半年跌四成,油田的日子應該很難過,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田明説,公司每噸原油零售價保持在4900至5000元水準,比目前的國際油價高出一大截。“公司隸屬的中石化,下面既有産油的也有煉油的,利益如何分配由總公司定,反正肉都爛在一個鍋裏。”

  因為原油主要靠進口,油價一路下瀉本應讓我省煉油和石化企業喜上眉梢,可事實並非如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包括我們公司在內,原油進口都是期貨。算上運輸、生産等時間,通常是提前2個月左右訂貨,而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是即時的。當然,作為成品油的消費者,運輸企業、私家車主等因為油價‘八連降’,實惠自然是看得見的。”

  作為原油“兄弟”的天然氣,今年以來走出的價格行情與原油正好相反。南京港華燃氣公司財務部執行經理袁曉紅説,去年7月和今年9月,公司氣源價各上調了一次,今年工業用氣氣源價每立方米漲了4毛。為消化上游氣源價上漲增加的成本,上月起公司也將工業用氣價格上調了4毛錢。“看起來都上調了4毛錢,其實公司成本並不能完全轉嫁。”袁曉紅坦言,因為居民用氣已接近40%,這一塊公司是貼錢的。公司1000多號人僅到府抄表工就有200多,而2004年天然氣進入南京後居民用氣價格一直沒調,去年實行階梯氣價後大多數居民用氣價格仍維持在每立方米2.2元上。

  壯士斷腕去過剩産能

  “今年以來,我省經濟下行明顯。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增速較上半年下降0.5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全國第一,但金融資源沒有有效配置到高效率的實體經濟部門,而且貸款短期化傾向很明顯。”南京大學教授范從來説,這與市場需求不旺、原材料價格疲軟直接相關。

  田明也意識到,大宗商品價格並不是越低越好,企業會禁不住衝擊而倒閉,因為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總是週期性的,現在跌過頭,將來可能漲過頭。

  在全球性買方市場降臨後,企業要做的就是練好內功。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葛揚認為,企業既要順勢淘汰落後的、過剩的産能,用管理更加精細化來降低經營成本,更要以戰略前瞻性眼光追求技術創新、産品創新。

  “新常態要求企業家們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只有認清形勢,才能正確應對。”南京證券研究所所長周旭説,CPI和PPI“頭難抬”是全球性的,目前歐洲德、法CPI不到1%,美國也只有1%出頭,這種局面不是各國願意看到的。印鈔票來“製造”通脹,是最容易想到的辦法。全球央行在過去六年間加印的鈔票更達到13萬億美元,可結果仍無法把通縮這頭吃人怪獸徹底趕走。“這説明眼下全球性經濟衰退‘病因’複雜,既非一朝一夕也非印鈔票一種手段可以治理。明白了這個形勢,中國企業家才能在去過剩産能上具有壯士斷腕的魄力。”

  本報記者 吉 強 邵生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