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信貸應從金融引流至實體經濟
- 發佈時間:2014-12-12 02:31:12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金融觀察
假如傳聞的放鬆銀根為真的話,那麼不大可能真正如決策層的預期那樣,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增加內需規模,而很可能會為資本市場的投機炒作增加流動性,並會加劇金融脫媒,為商業銀行製造兩難困境。
繼12月10日市場傳聞央行通過國開行向銀行間市場注資4000億元人民幣後, 11日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報道,中國央行要求全年新增信貸控制在10萬億人民幣以內,鋻於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23萬億元,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預計中值為6400億元左右,假如央行要求全年新增貸款控制在10萬億元之內並非空穴來風,那麼預計12月新增貸款最高會達1.17萬億元,這無疑將是史無前例的。
這些市場傳聞尚未得到官方置評,但這並未妨礙市場對這一傳聞做緊急放鬆銀根的解讀,畢竟,一般四季度時商業銀行放貸的淡季,即便是次貸危機的2008年度和科技股泡沫的2001年度,12月份也未出現過如此之力度。
最新公佈的11月份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增長1.4%,為2009年11月以來新低,PPI同比增長-2.7%,創2012年10月以來新低,這警示中國經濟增速慣性回落之格局不僅未獲得改觀,反而有所加速之態勢,因為PPI與CPI剪刀差的擴大顯示中國內需市場增速呈持續收斂狀,這在11月的貿易數據中也可得到互證,比如11月中國儘管獲得544.7億美元的創紀錄貿易順差,但這一華麗數據卻是在進口負增長2.2%等背景下實現的,印證了內需潛力的不足。
當前的經濟走勢反映通脹減壓、通縮加壓、産能過剩愈發突出及總需求不足等,這某種程度上為放鬆銀根等提供了條件和機遇,如市場預計持續的降息降準通道打開,但放鬆銀根能否扭轉乾坤,在國內外都有著前車之鑒,如美聯儲持續六年的超級寬鬆政策和接近於零的利率水準,未能撬動美國通脹;2008年以來中國國內的鉅額財金刺激計劃,使中國當前依然奮戰在消化前期刺激的負面影響;如全局性産能過剩,都警示過度放鬆銀根如同打開潘多拉魔盒,可能會對經濟産生短暫的提振效應,但卻可能留下難以清理的增長後遺症。
以今年以來決策層採取的幾波微刺激為例,儘管在遏制經濟減速失控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顯示出刺激政策很難改善總需求的內生收斂問題。因為中國公私部門的高資産負債率、高産能過剩率等,不僅抬高了整個經濟金融市場的風險烈度,而且使國內信用市場呈現出收斂和空轉特徵,導致大量釋放的基礎貨幣和流動性,並未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體系,而是更多地服務於借新還舊的債務展期,成為了金融掮客的涓涓細流,在虛擬金融市場尋找零和甚至負和的博弈。比如當前PPI持續為負和減速螺旋放大,反映今年新增的社會融資總額有相當部分實際維繫著低效、無效企業和項目的運轉;而當前金融脫媒的加速、最近股市體現出“瘋牛”行情等,則暴露出相當突出的金融抑制,大量新釋放而出的資金找不到有效的投資標的,而非合作博弈地匯聚在一起,在不同的金融子市場製造零和遊戲。
因此,假如傳聞的放鬆銀根為真的話,那麼不大可能真正如決策層的預期那樣,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增加內需規模,而很可能會為資本市場的投機炒作增加流動性,並會加劇金融脫媒,為商業銀行製造兩難困境。
因此,此時放鬆銀根給國內經濟帶來的不大可能是總需求擴展,而可能是零和甚至負和的資金投機式博弈。
□劉曉忠(上海 學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