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成增長新藍海 正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 發佈時間:2014-12-10 10:18:00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8日,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海洋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海經委)成立大會在青島舉行,標誌著海經委作為海峽兩岸海洋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重要促進機構正式成立並運營。與會專家指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保持穩步增長,海洋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藍海。“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部署。在近期國家層面的重要對外經貿活動中,海洋經濟合作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12月4日南非總統祖馬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海洋經濟合作成為中南雙方推進的重點領域之一。
各地也掀起了一股“海洋熱”:青島西海岸新區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廈門市近日明確未來6年海洋經濟的發展目標,濱海旅遊建設被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湛江傾力打造“海博會”品牌,使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永久落戶當地。
海洋經濟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國家海洋局1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産總值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7.6%,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9.5%。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産總值超過了2.5萬億元,同比增長8.6%。
從數據看上,今年上半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我國海洋經濟一定要走出傳統海洋經濟粗放式發展的誤區,要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未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將由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最近三年,雖然大陸海洋經濟的總體規模仍在不斷擴張,但速度已經放緩。”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産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張威在海經委成立大會上表示,今後將面臨提高海洋經濟發展水準的重要任務,如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海洋産業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産業從做大到做強。
不過,張威告訴國際商報記者,我國海洋經濟産業結構中第一産業只有5%左右,海洋第二産業和海洋第三産業已經成為發展的主導力量,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基本完成。
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和經濟司司長張佔海此前透露,海洋生産總值的增速較“十一五”時期13.5%的增速有所降低。目前海洋生産總值的增速有所回落,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也從此前的高速發展進入到轉型期和調整期中來。
兩岸海洋經濟合作互利共贏
“感謝‘兩岸三通’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為台灣漁民帶來巨大的商機和利潤。”台灣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戴昆財從事水産養殖幾十年,在台灣有“石斑魚大王”之稱。他告訴國際商報記者,香港和大陸是台灣石斑魚最大的出口市場,石斑魚依靠活魚運輸船運輸。ECFA簽訂後,活魚運輸船合法化,運輸通道順暢,市場價格也將穩定。他希望兩岸進一步加強經貿交流與合作,推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海峽兩岸形成了各自的優勢與經驗。”海經委專職副主任鐘巍在大會上表示,兩岸在技術水準、開發重點、政策支援、環境與資源條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合作與發展空間,為兩岸海洋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海洋經濟將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提供新的機遇。”張威認為,台灣海洋産業較為先進,在海洋産業轉型、迴圈利用、創新發展上都有可資借鑒的發展經驗,海峽兩岸在海洋經濟合作方面具有互利共贏、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張威建議:“海峽兩岸海洋産業合作站位要高、內容要實。一是可以選擇大陸海洋産業發達地區,成立對臺海洋産業合作基地。二是創新海峽兩岸海洋産業合作模式。特別是創新海洋産業合作發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