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南水北調規劃最終調水量相當於1條黃河

  • 發佈時間:2014-12-10 07:31:1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解渴北方的“輸水線”—

  重組中國水資源格局,東中線年調水183億立方米,1.1億人直接受益

  打開中國水資源分佈圖,這樣的不等式讓人糾結: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佔到全國的80%以上;而黃淮海流域,人口、經濟總量佔到全國的35%,水資源量僅佔7.2%。

  乾旱!缺水!北方大地遍佈對水的期盼。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設想。

  從設想到現實竟如此艱難。僅規劃論證就整整用了50年!原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局局長張國良回憶,當時主要爭論焦點是,從哪調水?調多少水?走什麼路線?27位院士、6000人次專家,開了100多次研討會,對50多種方案進行比選。終於在2002年,中央審議通過了《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一次次頭腦碰撞、觀點交鋒,讓論證更充分、決策更科學,一個個難題也漸漸清晰:

  從哪調水?長江年均徑流約9600億立方米,約94%的水白白流入大海,從長江調水緩解北方缺水,是可能的。

  調多少水?南水北調規劃最終調水448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

  走什麼路線?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中華水網。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及缺水形勢,先期實施東線、中線一期工程。

  會不會影響生態?東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僅佔長江水量的1.5%,通過合理調度,對長江生態基本無影響。

  2002年12月27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歷時10多年建設,東中線一期工程全線建成。

  一條調水線就是一條生命線!

  今夏大旱,河南平頂山唯一“水缸”白龜山水庫見底,盼水、找水,這座百萬人的城市供水告急!關鍵時刻,正在充水試驗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調水,丹江水400里馳援,解了平頂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樣大旱,蘇魯交界的南四湖湖底乾裂,生態瀕臨危機。南水北調東線調水解渴,全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終於讓久旱的南四湖再現生機。

  “隨著工程通水運作,南水北調將逐步發揮出最大效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鄂竟平説,按照規劃,東中線一期工程年調水183億立方米,可為253個縣級以上城市供水,使1.1億人直接受益。中線,將使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將給沿線城市增加供水22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

  南水北調,這一解渴北方的“輸水線”,在中國水資源版圖上刻下新的印記。

  攻堅克難的“科技線”—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110項專利、一項項新紀錄托起水利豐碑

  作為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的許多難題也都是世界級的。沒有經驗可循,沒有參照對比,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標,建設者們向一個個難關發起挑戰。

  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是第一道難關。中線水源公司總工程師張小廳説,難就難在老壩上加新壩,新老混凝土必須合二為一、滴水不漏,這在國內屬於首次,也是世界性難題。

  澆築混凝土,一個關鍵指標是溫度控制。為生産這種7℃的混凝土,建設者夏天請它“喝涼茶”,加冰水降溫,冬天給它“穿外衣”,採取措施保溫。在壩體還埋進900多支儀器,日夜監測大壩的溫度、應力等變化。

  5年堅持一個溫度,這個溫度決定了大壩強度。11月10日,丹江口水庫水位創歷史新高,加密監測顯示,大壩滴水不漏,經受住了蓄水考驗。

  稱為中線“咽喉”的穿黃工程,挑戰的難題前所未有。“在黃河下面35米深處,挖兩條三層樓高的隧洞,可以説,每一步都要創新,到處是攔路虎。”南水北調中線局副總工程師程德虎講述。

  説難度,盾構機換刀可見一斑。從國外量身定做的盾構機,開挖不久刀片崩了。找國外公司卻開出了“天價”,怎麼辦?只能自己攻關。為抵消35米水壓,修復區內要充滿高壓空氣,“在裏面呼吸都困難,幹半小時就感覺筋疲力盡,而一把滾刀重300斤,五六個小時才能挖出來。”檢修工武進説。關鍵時刻衝得上,3個月時間,檢修人員更換刀具148把。

  説精度,3公里長的穿黃隧洞,測量誤差要在50毫米內;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千分之一的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覺。平常一個項目,GPS定位設備最多用三四台,在這個項目上,增加了一倍。為了精度,建設者們付出了超常努力。

  勇擔當、敢超越,正是這種精神,讓一個穿黃工程攻克7項國內外技術難題,創造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在南陽段,南水北調遇到的是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症”—膨脹土。“這種土遇水膨脹、稀黏,無水則收縮、幹散,在上面根本沒法修渠。”膨脹土試驗段項目經理朱建軍説。

  頭三年,他們挖了13個大坑,一直和這種土較勁。“你能想像嗎?3年,我們沒幹別的,天天就在坑裏玩土,嘗試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數據。”他説,中線有400多公里是膨脹土,如果試驗不成功,就只能挖土來築堤,那得用多少土?

  執著攻堅,終於迸發智慧火花:在膨脹土中摻入3%到5%的水泥,改造後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經濟。

  類似的攻堅克難,在南水北調建設中數不勝數。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共取得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等63項成果,申請國內專利110項,創下一項項新紀錄: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大直徑水下盾構,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這些第一,展示出南水北調的自主創新能力,展示出世紀工程的“中國智慧”。

  沒有創新,就沒有南水北調!近十萬建設者用心血和智慧,托起了這條“科技長渠”,築起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

  環保先行的“生態線”—

  水質安全是調水底線,壯士斷腕,水源區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打造治污環保樣本

  千里調水,水質是焦點。

  鄂竟平説,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之初,就明確提出“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確保水質安全,這是一條調水底線。

  治污攻堅,是各部門各地方的聯合行動。

  規劃頂層設計。為確保中線源頭水質,國務院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個五年規劃,累計安排190億元,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規劃,使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同時,國務院六部門建立起協調機制,將源頭水質列入地方考核。

  制度先行先試。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將水源區各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累計下達資金147億元,開創了重點地區生態補償的先河。

  水質達標,考驗著各地壯士斷腕的決心。

  湖北丹江口市,地處核心水源區,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關閉污染源120處,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項目120多個。丹江口人形成共識:“生態立市”,所有新上項目,一律先過環保關。

  河南淅川縣,渠首所在地,10年關停污染企業350家,否決大型項目40多個,取締4萬餘箱網箱養殖。“保護水質,該捨得一定要捨棄。”縣委書記馬良泉的信心堅決。

  46歲的淅川農民閆朝建網箱養魚已經8年,年收入近30萬元。“靠水吃水,突然不讓養了,真是想不通。”儘管不情願,但老閆還是舍小家為大家,賣掉所有的魚,上交了26個網箱≌策扶持,轉産轉業。

  初步統計,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各地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000多家。

  不僅是源頭,沿線各地嚴格環保先行。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劉正才説,在總幹渠兩側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僅2013年,全省就有200多家企業被拒之門外。

  不僅在中線,東線的江蘇重拳減排,“十一五”以來累計關停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嚴於國標的地方性標準,取消行業污染排放特權。

  一時的“忍痛割愛”換來綠水青山,更帶來生態文明理念。“水都”丹江口市借水發展,正從傳統高耗能産業向旅遊、生物等新型産業加快轉型,實現“量增”到“質變”。“從長遠看,綠色發展後勁更足,更加可持續。”決策者們認識到。

  最新監測顯示,中線源頭水質連續7年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主要入庫支流水質基本符合水功能區要求。東線幹線排污口全部關閉,水質達到Ⅲ類標準。

  10多年攻堅,南水北調工程成了治污環保的樣本,為重點工程踐行生態文明提供了借鑒。

  節水優先的“發展線”—

  再不能與生態爭水、與子孫爭水,以水定發展,加快用水方式轉變

  北方人終於盼來生命之水。按照規劃,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其中河南37.7億立方米,河北34.7億立方米,北京12.4億立方米,天津10.2億立方米。

  今後北方是否“不差水”?寶貴的“南水”怎麼用?

  “先節水後調水”,今年年初出臺的《南水北調工程供水管理條例》,明確提出節水優先是受水區的用水前提,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地下水超採治理等,一系列高效用水措施在制度層面有序推進。

  再不能與生態爭水、與子孫爭水了!節水,正成為沿線各地共識。

  北京向機制要水,水龍頭越擰越緊。今年5月實施階梯水價,對洗車、洗浴等高耗水行業,水價調整到每方160元。“不節水,調多少水都不夠用。”儘管北京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但今後還要進一步節水,採取“以水定地”,在地下水嚴重超採區退出高耗水作物,逐步關停地下水井。

  天津精打細算水賬,把水細分為5種: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11次調整水價,實現了差別定價、優水優用。節水倒逼結構調整,天津高新技術産業比重達到31%以上,萬元GDP用水量降低81%。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閆學軍説,即便來了“南水”還要節水,到2015年,非常規水利用率要達到30%。

  農業大省河南,南水北調水將佔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確保城市用水,返還擠佔的農業用水,這意味著1600萬畝旱地小麥,今後産量更有保障。”劉正才説。據測算,到2030年全省缺水49.7億立方米,根本出路還是農業節水,由“第一用水大戶”向“第一節水大戶”轉變。

  飽受地下水漏斗區困擾的河北衡水,深感水的不易,“水權就是發展權。”市水務局負責人説,有了地表水,才能嚴控地下水,高效用好調來的3億方長江水,衡水有望4年擺脫地下水超採窘境。在河北,明確壓採時間表,到2017年地下水超採量減少38億立方米以上,壓採率達到74%。

  以水定發展,南水北調“調”來節水優先的“發展線”—

  經濟效益:通過增加供水,每年將新增工農業産值近1000億元;建立合理水價機制,優化調整産業結構,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生態效益:通過優化配置,北方每年減少超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逐步返還擠佔的生態水和農業用水,改善恢復不堪重負的水生態環境。

  社會效益:700萬人將徹底告別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消除丹江口下游70萬人洪水威脅。

  4000多個日日夜夜建設,南水北調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盛世興水,這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調水工程,成為中華大地的時代尺規!

  短評

  調水不能忘記節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在即,北方人就要喝上長江水了。“南北共飲一江水”,幾代中國人的調水夢將成為現實。

  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南水北調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考慮北方缺水的嚴峻形勢,又要考慮對調水區的影響;既要考慮工程技術可行,又要考慮百姓承受能力,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黨中央、國務院立足國情水情,經過50年充分論證,決定實施南水北調這一重大戰略性基礎工程,充分體現了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過程。

  南水北調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民生工程。南水北調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原則,始終把節水、治污放在首位。從水源區到沿線各地堅決關停污染企業,“寧可犧牲發展速度,也要保生態”,在治污理念、機制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為國家重點工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借鑒。

  南水北調是建設者和移民無私奉獻的偉大工程。數十萬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灌一壺丹江水,掬一把祖墳土,毅然離別家園;近十萬建設者矢志創新,攻克一個個世界級工程難題,用心血、汗水建起這座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

  長江水來之不易,調水更不能忘記節水。如果以為“南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後就大手大腳用水,那調再多的水也不夠用。飲水思源,必須把節水放在首位,量水而行調結構,促進高效節水;建立合理水價機制,管住無序用水;嚴控地下水超採,恢復改善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南水北調發揮出應有的綜合效益。

  節水沒有完成時。請大家從我做起,用好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滴水!(趙永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