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馳標“法山”≠品牌“光環”

  • 發佈時間:2014-12-10 05:29:22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6年前,趙加積在《山西日報》上刊發文章《商標等於品牌嗎?》曾引發熱烈討論。

  馳名商標好比一座“法山”,“法山”壓頂,違法者難以侵權。品牌好比一個“光環”,久經錘鍊,閃閃發光。

  商標、馳名商標與中國品牌及世界品牌極易混淆,導致誤區眾多,工作失誤,現必須弄清。

  2014年5月1日實施的新商標法規定: “不得將 ‘馳名商標’用於包裝、廣告宣傳及商務中”。國家工商部門也修改了原來中國馳名商標的意義。

  這意味著:馳標 “法山”≠品牌 “光環”;

  馳名商標會更加執法如山;

  馳名商標會更顯無形法威;

  品牌有法保護與商標比翼雙飛。

  提起馳名商標,筆者眼前閃現出一個莊重嚴肅神聖的法廳,法官把法錘高高敲下,判定一起商標侵權案,侵權者遭受違法之災,而擁有商標者卻喜笑顏開,在民間又形成商標對無形資産智慧財産權的保護。話外音歡呼: “執法如山”。如此而已,中國的科研專利權、著作權和品牌等等豈能得不到保護?世界經濟競爭的科技和品牌的兩個制高點豈能不加快發展。清末中國經濟在全世界發展很快,但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沒發生在中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缺少智慧財産權保護,科技專利和品牌發展緩慢。

  提起品牌,筆者眼前閃現出一個琳瑯滿目、光彩奕奕的世界品牌市場。阿瑪尼、皮爾卡丹、海爾、格力、聯想、蘋果等等品牌,應有盡有,消費者在市場上輕鬆、自由地選購。即便同類品質的産品,消費者也願意出更多的價錢選購品牌産品,因為品牌産品上有一層文化及藝術的 “光環”。

  馳名商標像一座 “法山”而品牌卻像一個 “光環”。馳名商標同品牌既有密切聯繫但更有許多區隔。

  商標起源、誕生都早于品牌;

  品牌源於商標但不等於商標;

  商標是法律概念而品牌是口碑概念;

  商標受法律的保護而品牌是口碑的認可;

  商標拿在企業手中而品牌在消費者口碑中;

  商標具有法律價值而品牌是文化價值;

  商標與品牌都屬於無形資産智慧財産權;

  商標離開品牌可以獨立存在而品牌更需要商標保護。

  商標與品牌有諸多聯繫與區隔。但為什麼在我國出現了馳名商標 “傍”品牌現象呢?所謂 “商標就是品牌” “品牌即商標”在理論上就出現了誤導。

  這種理論在十多年前廣泛推廣和流傳,在全國多地及山西幾乎形成定論和定力。一位時任國家商標局局長在文章中説: “總之, ‘品牌’的詞義是清楚的,‘品牌’即 ‘商標’”。山西也有很多人認同 “商標就是品牌”。針對此論,筆者曾于2008年1月30日在 《山西日報》等刊發文章 《商標等於品牌嗎?》,斷然否定了這些觀點,並展開了少有的爭論。

  筆者為何敢有斗膽同這些人士爭論呢?

  一是錯翻譯了國際公認馳名商標定義。 《保護工業産權巴黎公約》對馳名商標的原意為: “為相關公關知曉,或者為相關公眾熱知的未註冊的商標”。意為:“公眾熟知商標”。但在中國錯誤翻譯為“馳名商標”,後來馳名商標的 “法山”理論也被異化了。另外,一些學者們還把馳名商標異化出 “品牌必須有商標”。在太鋼的一次會議上有位學者説 “品牌必須有商標”。與會者請我回答。我説: “名城、名街、名巷品牌有沒有商標?沒有,但也是品牌”。這位學者很謙虛,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觀點。

  二是馳名商標 “傍”品牌出現亂象。在上述理論指導下,全國多地出現了馳名商標 “傍”品牌的亂象。南方某市僅2007年就認定為64個中國馳名商標,其中法院系統就認定了59個。這種亂象在全國多地都有,尤其是江浙一帶,但在山西基本未出現。近年來,山西在推行、認定和扶持山西馳名商標和品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通過多方努力,才得以形成山西商標和品牌的喜人格局。

  馳名商標像一座 “法山”, “法山”壓頂,違法者難以侵權。如果把馳名商標錯位到品牌光環中可能就失去了法律的價值。品牌是一種符號,也是一種 “光環”,除了口碑信賴外還需要馳名商標等的保護,沒有法律的保護,品牌的 “光環”難以閃閃發光。

  趙加積

  相關連結

  作者趙加積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著名品牌專家,榮獲“山西品牌年度功勳人物”。

  12月2日,由品牌中國産業聯盟、山西國際商會、山西省商業聯合會等組織評選的“2014山西年度品牌人物”揭曉。中國品牌泰斗艾豐把“山西品牌年度功勳人物”證書授予著名品牌專家趙加積。趙加積研究品牌約28年,最早研究出“品牌符號價值論”“三種亞健康論”“品牌=1+000論”,最早研究出“無形資産優化配置的觀點和規律”理論,他率領課題組歷時四年半調研,出版了《晉商品牌第三次浪潮研究報告》,被專家稱為“第一次用品牌理論研究晉商的探索者”。他提出“品牌主要是賣文化附加值”等觀點,先後創意策劃了“山西挖完煤幹什麼?”“草船借箭‘借’來800萬元”“精彩中國,精采世界”“一腳踢入世界盃”等眾多成功案例,組織了中國第一次評比“無形資産優企業及品牌評定”活動,成為中國品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