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開“老克勒煙紙店”
- 發佈時間:2014-12-10 03:34:19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駿
當上海人記憶中的弄堂口那些煙紙店漸漸消失,一家裝修乾淨利索的“老克勒煙紙店”卻出現在楊浦區社會福利院。“掌櫃”們是住在福利院裏的6名耄耋老人。
6掌櫃輪值,最年輕71歲
走進福利院新大樓一樓,有一排玻璃落地門,門上懸挂一口黑色歐式挂鐘,門口支著一塊小黑板。從外面看,像一家藏在街角的小咖啡館,但招牌上寫著“老克勒煙紙店”。這周的輪值掌櫃、86歲的沈定南樂呵呵招呼:“儂要看點啥?”櫃檯上放著三個玻璃糖罐,裏面是話梅糖、山楂卷和大白兔奶糖,上面貼著“1元3粒”、“1元2個”“1元4粒”的紙條。
小店裏,除了賣衛生紙、醬瓜、糖果等日用品,還有不少老人們用了幾十年的老牌商品:蛤蜊油、紙盒裝雅霜、扁圓鐵盒裝百雀羚、裕華肥皂等。櫃檯對面,放著三五牌臺鐘、蝴蝶牌縫紉機、藤編殼子的熱水瓶、湯婆子、小人書,還挂了幾件“節約領”——屬於老上海人的共同記憶。掌櫃説,“不過,這些老物件是非賣品,有些是家屬們捐的,有些是社工們淘來的。”
“在這裡大家很開心,能幫老夥伴們做點事,覺得自己老了但還有點用。”71歲的華秋雲是6名掌櫃中最年輕的一位。“比如説,有老人缺衛生紙了,打電話給子女,叫他們下次探望的時候帶來,可子女忙啊,説不定‘哎呀,忘記了’,到我們這裡來買就方便多了。”
一爿懷舊煙紙店,老人社交大平臺
這爿開業近兩年的小店,其實是福利院社工開發的一個老人服務項目,目的在於幫助老人恢復社交功能。
入院的老人雖然得到了照料,但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子女又不在身邊,情緒往往容易陷入低谷。煙紙店項目負責人、社工何小琴説,有的老人剛入院時,一整天不説一句話,有時會呆呆望著門口,等待小輩來看望。
一些輕微失智老人,常常會念叨過去時光,容易忘記眼前的事,有時每到下午四點多,就會想著朝大門走去,嘴裏碎碎念:“我女兒快下班了,等我做飯吃。”還有的老人喜歡抓住別人就嘮叨:“過去那個誰誰誰對我不好……”這類情況有個專門稱呼,叫“黃昏症候群”。
“失智老人自身價值感和存在感在減弱,如果不及早干預,情況可能會惡化,甚至出現抑鬱症。”社工何小琴説,這也是開“老克勒煙紙店”的最初設想:提供一個懷舊氛圍,通過一些具有時代印記的物品讓老人回憶自己的過往歲月,找到生活的價值,同時為老人們提供一個社交平臺,讓老人們有個地方逛一逛,聊聊天,消磨時光。“讓老人身心愉悅,還能延緩失智病情。”
櫃檯裏,94歲的邵以楓老奶奶正記著賬:在流水賬冊牙膏一欄寫下6元。邵以楓是年紀最大的一位掌櫃。此前,一名同樣90多歲的掌櫃因身體原因退出了輪值。記者翻開賬冊,每件物品都分門別類記著,一天大約能賣出兩三件物品,合計大約十來元錢。“生意好的時候,我們一天賣了100多塊錢呢。”邵奶奶頭腦清楚、説話流利,她説有一天一群成都人來參觀福利院,買了很多蛤蜊油。“他們沒見過,稀奇著呢。”
當了掌櫃,還可以當志願者
“每週一到週五下午2點到3點營業,6個人兩兩搭班,一週換一班。”華秋雲這周不當班,但她喜歡到店裏轉轉,或坐在沙發上跟老人聊聊天。華秋雲在福利院住了14年,年頭不算長,有更長的已超過18年。“性格開朗的能找到很多朋友,不合群的難免感到孤獨。”
在這間區福利院裏,住了600多名老人。2008年成立的社工部,只有5名專職社工。好在附近有不少社區志願者、學校誌願者過來幫忙,福利院社工就因人設崗開出了“銀發課堂”,有教園藝的、有教英語的,還有教做手工勞作、練字畫畫、喝茶,盡可能讓老人們發掘興趣愛好。
“老爺爺、老奶奶就像小孩,園藝課上要種玉米、種豆角。”何小琴説,老人們能融入集體就好,所以除了“煙紙店掌櫃”,社工部還設計了其他社會角色讓老人們參與,比如控煙志願者等。89歲的掌櫃王根泉就是一名控煙志願者,有空就到一些公共區域巡查。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