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增長為何帶不動高就業

  • 發佈時間:2014-12-09 14:40:1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3年,中國名義GDP從159878億增加到568845億,名義經濟增長了255.8%,而同期就業人口從74264萬增加到76977萬,增加2713萬,就業只增長了3.6%,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完全不相適應。

  分年來看,2005-2013年,新增就業人口最高年份2005年為383萬,增長0.46%,最低年份2008年243萬,增長0.3%。而同期的年度經濟增長最低的2013年為7.7%,最高的2007年達到14.2%。

  由此可見,經濟高增長沒有帶來就業高增長。經濟高增長與就業總量不存在明顯相關性,反過來説,解決就業問題不需要高速增長。

  這説明我們的投資和增長模式存在戰略和制度的弊端,需要進行戰略和制度的調整與改革。在經濟增速換檔之際,尤其應把促進就業作為宏觀調控首要目標。

  産業與體制之別

  投資(包括信貸)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資金動力,金融危機以來,當年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例持續提高,從2008年的55%提高到2013年的78.6%。但億元投資帶來的就業人數卻持續下降,2013年比2004年下降了81.2%。原因是當前投資基本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投資,而不是勞動密集型投資。

  同樣,名義GDP增加帶來的就業情況也不理想。2004年創造億元GDP可增加就業1702人,而2013年只有672人,億元GDP創造的就業人員效率下降了60.5%。這説明中國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增加趨於惡化。

  不同産業就業人數差別很大,2013年,中國第一産業億元GDP帶動的就業人數為4271人,第二産業為928人,第三産業為1130人。這表明同樣經濟規模下,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帶動的就業人口遠高於製造業。

  但不管哪一産業,單位GDP帶動的就業人數都在大幅度下降。2013年與2004年比較,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産值就業率分別下降了73.74%、58.97%、67.89%。

  不同體制下,就業率差異也巨大。觀察城鎮不同性質經濟體的就業情況可以發現,凡是市場化的行業,或者取消了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或者説國有經濟比重下降的行業,非國有的就業增加很快,甚至超過國有規模。

  如批發和零售,改革開放之前,幾乎都是國有。而2006年國有批發和零售企業的就業人員只有187萬人,集體所有制等就業512萬,遠超過國有。私營與個體從事批發和零售的達到了4407萬人。2012年與2006年比較,私營批發和零售增加就業3314萬,而國有減少了38萬人,集體等增加200萬不到。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住宿和餐飲、租賃和商務、居民其他服務。而管制相對較嚴格或者私營和個體、民營難以進入的領域,依然以國有為主,如教育,2012年國有機構的就業人員佔1567萬,其他只有67萬;衛生和社保等國有640萬人就業,其他只有80萬不到。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國有地位在逐漸改變,民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而金融相對開放不夠。

  低增長也可高就業

  實現高就業,需要進行如下改革:

  1.加快結構調整,創造和實現低增長、高就業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高速階段,不應該期待和期望較高的經濟增長,應該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增長帶來的就業增加,確實讓經濟增長惠及民生。儘快結束以産能擴張來維持經濟高增長的模式,創造中低增長(經濟增長為5%-7%)、高就業、高收入的發展模式,關鍵在於調整收入分配,調整産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提高勞動工資在增加價值中的比例,解決住房價格過高,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這樣,人們才具有更大的能力去消費,創造出更多的服務業就業崗位。

  2.堅定有效地實行房地産調控。

  過去的10年,房地産價格上漲4-6倍以上,屢調屢高,關鍵在於政策和制度設計不到位。國際經驗表明,房地産調控的核心是取消、禁止非本地常居居民對住房的租賃、投資性購買,開徵非自用住房的物産稅,對持有兩套以上住房者實行累進物産稅,並建立有效的舉報、違法檢查和處罰制度。

  房地産價格下降,不僅可以減少壟斷利潤,更重要的在於其可以降低生産、工資、生活成本,有利於推動各種服務業發展及其就業增加。同時,加大對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對商品房開發區,要求配備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經濟適用房。房地産價格調整無效或者見效慢,就業問題解決的時間就越長。

  3.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比重。

  速度問題的根本在於就業,在於投資方向的選擇。與其投資製造業導致製造業産能過剩,環境污染,不如大量投向服務業,即使服務業過剩,人們享受和服務多了,品質提高了,服務的水準改善了,價格便宜了,就會拉動服務業的消費。

  降低速度的同時,調整投資方向就不會有就業壓力。應加大服務業投資,提高服務業比例,大力發展金融、餐飲、醫療、養老、休閒、旅遊、護理、家政、會計和律師、諮詢等服務業,並提供規範的職業指導和技術職稱。

  100億的基礎設施、製造業企業的投資大多是原材料、機器和設備、廠房,對就業拉動有限。而100億投資進行服務業的設施建設,其帶動的就業增加遠超過製造業。因此,政府應該適當增加在這些領域對民營和私營的支援,採取股份制、租賃制、股權投資、補貼、獎勵等措施進行。

  4.放活民營,搞活國有。

  國有機構將資金過多地投向了基礎設施和大樓建設,行業利潤和行政成本太高,而私營機構只要政府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其行政成低,工資和管理成本也低,各種資源浪費少,這些都可以換得就業增加。

  目前最具有潛力增加就業的行業是教育、醫療等壟斷或市場集中度高的行業。教育和醫療這兩個行業高度壟斷,私營和個體性質機構太少,應該鼓勵這個領域的就業擴大。雖然國有機構在過去的6年增加人員不少,但總體來説,機構太大,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如果國有壟斷或高度集中的領域放開,允許民營、私營,其凈增加的就業人員規模巨大。

  以上領域進行制度改革,有望新增數千萬人的就業規模。文/陳炳才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