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陽光 為何照不到中小企業
- 發佈時間:2014-12-09 01:00:0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行的“意外”降息,讓市場傳來一片叫好聲。但是,很快就發現,此次降息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至多是給信貸大戶——開發企業和政府融資平臺帶來了一點好處,前者增強了抵禦房價下降的信心,後者緩解了資金調度壓力。而對更需要融資支援和降低成本支撐的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並沒有實質性利益。
降息效果為何會弱化?要知道,按照中國目前廣義貨幣(M2)與GDP的關係,降息更應具有調控功能,更應起到為企業降本的效果。原因就在於,中國的融資結構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就整個融資結構來看,間接融資的比重過大,直接融資的比重過小。因為,只要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銀行就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銀行與企業之間就處於極為不平等的關係,企業就必須一切服從於銀行。從目前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對大中型企業來説,貸款的綜合成本一般都在8%以上,高的也超過了10%。這也是為什麼券商堅持8.6%的利率不降的主要原因,在他們看來,比起銀行的綜合成本,8.6%企業還是願意接受的。而對於受資金困擾更為嚴重的中小企業來説,貸款的綜合成本就更是以10%為基礎,不斷地向上提升了。由於進不了股市,想拿些券商8.6%這樣的“低利率”融資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顯然,如何改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係,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也就成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重要途徑。新三板的開通,新三板可以轉板的規定,以及債券市場的逐步擴大等,無疑是提高直接融資畢生不可忽視的方面。
而間接融資中虛擬經濟獲得的貸款支援比重過大、增長速度過快,實體經濟獲得的支援過少、佔比過低,則是銀行話語權過多、貸款綜合成本過高的另一種表現。因為,從2008年到現在,雖然貸款每年都以天量的速度增長,短短的幾年時間,M2也翻了一番多,但是,真正流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卻少得可憐,實體經濟獲得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明顯下降,新增貸款中實體經濟的比重更是低得可憐。大量的貸款,都流入政府融資平臺和開發企業了。而由於房地産市場的低迷,相當一部分貸款已經變成不能流動的資金,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率越來越慢。這也是為什麼我國M2與GDP的比重是美國兩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沒有銀行足夠的貸款支援,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就十分緊張,銀行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增加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將貸款的綜合成本不斷提高,導致實體企業不僅要面對融資難的困局,還要面對融資貴的傷害。
同時需要關注的是,近年來,縱然實體經濟的融資總量有了一定增加,特別是直接融資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獲利的也僅僅是極少數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中小實體企業則完全被邊緣化了。浙江、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地下金融十分發達,近兩年來跑路的“黑金融”老闆越來越多,就與中小企業融資無門有著密切關係。如果中小企業的融資正門開得很好,歪門、邪門、偏門也就不會隨處可見。
總之,我們應以最大的力量確保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防止把中小企業邊緣化。特別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努力使中小企業從正當渠道獲得融資支援。讓降息這樣的陽光雨露,更多地灑到中小企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