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台灣職場穩定難:錢少晉陞難空閒不多 年輕人就業一直跳

  • 發佈時間:2014-12-07 15:20:18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老一輩對此搖頭:年輕人沒耐心沒韌勁沒生活壓力,不順心就跳槽,對企業對社會毫無責任心和忠誠度;但是,年輕人卻一肚子苦悶,否則不會一有風吹草動就衝上街頭,其中不少人是要發泄一下。他們在台灣“起飛”後的富裕環境中長大,物質、精神都很優越,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王永慶、郭臺銘的神話,等自己一路苦學走向社會,環境卻變了,不僅成不了王永慶,連衣食住行都難掙回來,此時不跳待何時?

  “一直……一直……”是今年台灣選舉的一句廣告用語,結果成為流行語,被廣泛挪用,最流行的是説時下台灣年輕人職場跳槽,“一直跳一直跳”。有的在同行業跳,比如政治大學傳媒係畢業,先到報社,再跳到電視臺,再跳到雜誌,再跳回報社,一直跳一直跳;還有的跨行業跳槽,跳得不可思議,記者認識一位台北姑娘,畢業應聘到區政府任行政企劃,過一年再見她成為一個銀行的活動企劃,後來又當了幼兒園老師,後來又去賣房子……一直跳一直跳……

  據日前的最新統計,年底前欲轉職跳槽者佔企業應徵者的36%。換言之,打算跳槽的“騎驢找馬族”,成為主動應徵人數增長的主要推力。

  大學畢業掙多少

  低薪、什麼都漲薪水不漲已經在台灣被罵了幾年,一説2.2K,誰都搖頭嘆氣,2.2K即2.2萬元新台幣(台幣:人民幣約為4.7:1),是初入職場月薪的行情,如果吃住都在家裏還好,如果是異地就業,扣除房租、交通費,2.2K在台北要精打細算才能過一個月。記者一位工作了二十年的朋友,也算一位坐辦公室的白領,某次晚餐夜歸時,才知道她在台北鬧市上班,卻住在桃園,比機場還遠,見到記者一臉不解,她無奈地説:“台北房子太貴。”“可是你上班太遠了,交通費也是錢啊!”她説:“怎麼也比房租便宜啊。”

  一位2008年工作的電腦專業的畢業生,月薪起步價就是2.2K,他説:“當時我想,英雄不怕起步低,我努力,等著加薪。後來做了一個漂亮的工程,老闆給他加薪4%,令他大感失落。繼續熬著,在這個過程中娶妻成家,咬定牙不跳槽,結果月薪升到4萬時,老闆開始挑刺,而且抓住一個理由炒了他。”他説:“我父親在一個大企業幹了一輩子,從小弟一步一步升職,養大我們3個孩子,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他知道只要好好做,一定能出頭,就算碰到經濟不景氣,老闆也一定顧及老員工的情分。我也想走父親的路,結果呢?不如當初早點找機會跳槽。”

  不同於傳統産業的靠經驗、靠熟人,現在不少職位靠的是創意和新鮮度,因此,那些死釘在一個崗位上節節攀升的方式有點過時,就算你不跳槽,當你不能再帶來腦力激蕩的新想法、上升空間越來越小的時候,加上每年一大堆的畢業生的擠對,不被新人擠掉就算你幸運了。

  企業文化漸冰冷

  薪水低、沒前途,令年輕人跳槽成本很小。“反正已經這麼低了,還能差到哪去?換換試試。”一位學手機軟體APP編程的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專業很新,所以面試時開出月薪3萬元新台幣的條件,結果被主管不屑:“你去最大的公司,也沒人給你這個薪水。”他雖然接受了這個工作,但只幹了一年就跳槽了。據台灣一家人力資源公司調查,近一半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時都抱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對薪水、前途都不滿意。如此這般,稍有機會就會跳槽。

  不僅年輕人,記者認識一位台灣某媒體的資深記者,在一家報社工作了十多年,最近竟也跳了槽。他跳槽不關乎薪水、職位,而是因為“在工作中得不到尊重”。他吐露心聲説:“過去的老闆翻開報紙看到好新聞,會打電話把記者叫到辦公室,摘下手上的勞力士送給記者;走在樓裏,他叫得出一個小記者的名字。大家一起用生命跑新聞。我們不僅為錢工作,也為了新聞、為了成就感,為了報社。如果只把我們當成狗仔、業務員,不尊重我們的個性、特長和價值,這樣的環境不值得留戀。”

  的確,現在企業文化中的人情味兒已經日漸遠去,台灣人過去愛把董事長叫成“大家長”,既然是“大家長”,除了工作,也會顧及一個人的情緒、生活、前途,企業中“家”的概念令員工心生歸屬感。而現在只用營利、獎懲説話的所謂現代管理模式,卻極易利來則聚,利盡則散,使人輕易跳槽。還有一個原因是,文化也需要用錢營造。經濟不景氣,企業最先砍掉的是文化建設費用。比如台灣一家報社曾經建有一個花園式休養所,過去用於報社的聯誼、記者休假,現在卻改為對外經營,與記者無關了。老闆為企業運營忙得焦頭爛額,指望他和員工談笑風生、體察員工之需,這要求也許有點高了。

  跳槽究竟誰之過

  雖然跳槽在台灣職場已成流行,但當事人還是要承受壓力,一直跳一直跳給家人不安全感,而且多數人沒可能越跳越好。有的受新工作的高薪誘惑,跳了以後才知道數字下面有陷阱:休假、加班費全沒了。還有人的確拿了高薪,但工作業績卻達不到目標,要承受老闆的白眼和隨時走人的風險。如果到了40歲還在跳,再求職會被打上問號,跳得不那麼輕鬆了。

  從社會來看,跳槽不利於行業的人才積累,畢竟不少行業還是需要熟能生巧,如果沒有相對穩定、成熟的勞動力階層,行業也很難健康發展。

  因此,社會的主流意見還是鼓勵年輕人學以致用甚至臥薪嘗膽,不要盲目追求高薪,也不要隨意轉行。但台灣一位大學教授苦笑著給記者分析:“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是成功學,衝成績、升學,學習為了找個好工作,找好工作為了成為有錢人,大家都要把孩子培養成‘師’,醫師、教師、律師,誰告訴過孩子熱愛和夢想?誰培養過孩子堅忍和責任?等到他工作了,成為有錢人無望了,你再要求他為了夢想努力,吃苦耐勞,這不是強人所難嗎?現在年輕人盲目跳槽根本就是教育的惡果。”

  教育就業不配套

  此外,台灣大學科系設置也和就業脫節,在台灣有一個説法:“2014年的10個職業,2004年還不存在”,但是,沒人認真分析就業市場,令教育、生産資源有效組合。不少工程師已經失業了,高校每年仍在輸送著工程師;不少博士已經“流浪”了,各機構還在四平八穩地招收著博士,而新增長的職業教育卻只靠業餘的補習班填空,傳統行業的職業教育也不受重視,結果是,年輕人苦讀之後抱怨低薪,不少企業卻抱怨就算高薪也找不到合用之人。

  在功利和脫節的教育下,年輕人就業單純為生存,不在乎能力的提升和品性的磨練;企業對員工也簡單使用,擔心用心栽培後“被跳槽”,這使勞動力市場進入惡性迴圈,員工和企業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這種扭曲還擴大到家庭與社會,啃老、不婚、不育、以發泄代替建設……年輕人滿懷苦悶的同時,又製造了家庭和社會新的苦悶。所以,跳槽不僅是年輕人的問題,也不僅是就業市場的問題,它集結了各種矛盾,在低薪的瓶頸裏找不到出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