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培訓機構頻陷跑路門預收高額天價學費

  • 發佈時間:2014-12-07 08:4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又一家京城早教培訓機構無徵兆關門停課,涉及學費近千萬元。明明被侵權,家長卻維權無門,陷入了“無人應”“無人管”的境地。是機構違規,還是監管缺位?頻繁發生的“跑路門”“倒閉門”背後,教育培訓市場亂象到底誰之過?據新華社電

  ■ 案例

  一節課未上 萬元學費“蒸發”

  11月1日16時左右,北京的吳女士像往常一樣帶著4歲的兒子來到海澱區翠微路凱德Mall四層的創藝寶貝早教中心諮詢上課事宜,卻發現鐵門緊閉,門上多了一紙告示,稱“因內部整頓暫停營業”。剛預付過2萬元學費的吳女士不相信“被跑路”,找到物業管理人員才被告知,前一天還在營業的早教中心已經人去樓空。

  吳女士叫苦不迭:“我兒子連一節課都沒上過!”家長們致電創藝寶貝早教機構上海總部,總部回應:“總部與各中心是加盟關係,加盟店出現經營問題總部無法直接負責。”

  經估算,像吳女士這樣預支完學費、孩子一節課都沒有上過的家長有15名,上過課但仍有大部分課程未上的學員近400名,涉及金額近千萬元。

  家長們到公安機關報案,聯繫教育和工商部門。而據工商部門的回復:“找不到該公司,無法解決此事,建議去法院。”

  此案並非個案。近年來,“無徵兆關門”甚至人去樓空、卷款而逃的現象在各地接連發生。如2013年11月,有15年曆史的上海易思教育老闆卷款出走;2014年10月,廣州旭日教育培訓負責人攜款跑路;同年11月,常青藤教育培訓部分門店關停……

  ■ 分析

  培訓機構定性模糊違規設立

  業內人士分析,頻繁發生的“跑路門”“倒閉門”背後,折射出教育培訓市場行業的諸多亂象。

  亂象一:定性模糊違規設立。根據《北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設置管理規定》,成立教育培訓機構需到教育行政部門申請註冊登記並設有一定門檻。但業內人士透露,業內慣常做法以教育諮詢公司或文化公司的名義向工商申請註冊,無需教育許可就能培訓營業。

  亂象二:多頭管理實為無人管理。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表示,一家培訓機構的運營涉及教育、民政、工商、財政、建設等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但絕大多數培訓機構屬於超範圍經營,並未納入行政許可範圍。而教育部門又沒有對其經營行為加以干預的權力,於是就形成了監管盲區。

  亂象三:預收高額天價學費。記者走訪了多家培訓機構後發現,其學費通常是跨年預支。家長常女士説:“根據培訓中心給出的報價一算,肯定是長期班划算,就這麼一報就是好幾萬元。”

  亂象四:培訓班成“斂財”班。一些培訓機構開辦者抱著牟利斂財的動機,一旦經營不善,必然導致關門歇業的後果。“加盟培訓機構是一個短時間內聚財的好途徑。各地分公司都是獨立法人,出了問題宣佈破産就可以一走了之。”一名知情者説。

  觀點

  缺乏監管 培訓市場待規範

  迎闔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態,教育培訓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然而由於缺乏監管、約束,因而風險巨大。如何規範教育培訓市場?如何約束培訓機構經營活動?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顧問邱寶昌説:“預付費式消費與培訓機構破産跑路有直接關係,因此解決預付費消費問題能預防並緩解此類事件的發生。”

  董聖足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明確解決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問題,將其納入行政許可範圍,加強對其的管理和規範;其二,對培訓類學校做好分類,明確哪一類機構受制于哪一個部門,並在教育部門、人力社保部門、工商部門之間建立起聯動機制;其三,形成可靠持久的監督保障制度,重點做好資訊披露、風險防控,可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引入“風險預警機制”和“緊急干預機制”。

  (原標題:天價學費“打水漂” 培訓機構頻陷“跑路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